原標題:有基因、有土壤、有佳作、有市場——金陵,讓“梅花”開得更艷
5月8日晚,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開幕式在江蘇大劇院舉行。 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 攝
“梅綻金陵,禮讚百年”,5月的南京,迎來了“梅花”綻放,好戲連臺,國內最高水準的戲劇評獎活動——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吸引著全國觀眾的目光。
梅花是南京的市花,是南京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的象徵,承載了歷史文化的幽香,也承載了中國戲劇的神韻。從“天下文樞”到世界“文學之都”,從大劇院到小劇場,從專業院團到民間劇團……優秀的戲劇傳統鐫刻在南京的城市基因裏,並以獨特的“南京探索”進行著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實踐。正如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所説:“梅花獎在南京舉辦,再契合不過。”
有基因:悠久的戲劇歷史和傳統,塑造城市氣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歷史底蘊厚重,文脈源遠流長,有“天下文樞”之美譽,戲劇在南京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和傳統,2019年南京又入選世界“文學之都”。
早在元朝,著名戲曲家白樸曾經長期生活在南京,並在南京寫出了著名的《梧桐雨》和《墻頭馬上》。元雜劇在南京非常流行,形成了“金陵曲派”。明清兩代的南京,是崑曲流行的中心城市,劇作家、作曲家、理論家以及各種崑曲家班在南京大批聚集,其中就有最為大家熟知的湯顯祖、孔尚任、李漁等。
1935年,南京創建了第一所戲劇專科學校“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曹禺和田漢、陳白塵、葉聖陶、吳祖光等眾多中國最傑出的戲劇家都曾在南京工作、生活和創作。1989年,首屆中國小劇場戲劇節就是在南京舉辦的,這是當代中國第一次以“小劇場戲劇”命名的戲劇節,標誌著中國當代小劇場戲劇潮流的全面興起和中國現代戲劇的重大改革。
走到“三十而立”之年的梅花獎,香滿乾坤,碩果纍纍。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本屆梅花獎的終評競演,既是新時代以來我國戲劇藝術新成就、新面貌的集中展示,也是廣大戲劇工作者向中國共産黨百年華誕獻上的一份厚禮。這一戲劇界的盛事在南京舉辦,可謂眾望所歸。梅花是南京的市花,南京人賞梅、愛梅,濮存昕的祖籍是南京溧水,他説:“我們的市花是梅花,這次梅花獎競演在南京舉辦,再契合不過。”
“實際上我們都認為,梅花獎早就應該在南京舉辦了,和這座城市的氣質很契合。戲劇和南京的淵源太深了,這裡深厚的文化底蘊,很受大家喜歡和仰慕。”中國國家話劇院黨委書記諸葛燕喃説。這次,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涂松岩來寧參加梅花獎競演,帶來了話劇《人間煙火》,整個劇組一下高鐵,就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氣質。涂松岩説:“走在南京的街頭,真的能夠感受到這座城市是有積澱的,有非常好的文化氛圍,特別高興能來這裡參加梅花獎競演。”
為辦好本屆梅花獎競演,南京市委宣傳部、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進行了精心籌備。“梅綻金陵”戲劇精品演出季、“遇見夜金陵”戲曲專場演出、“梅花戲劇課堂”、票友交流活動、“世界文學之都南京戲曲文化特展”等一系列活動漸次展開,用戲劇這一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唱響時代主旋律,為慶祝中國共産黨百年華誕奏響華彩樂章。
有土壤:戲劇文化浸潤,大劇院小劇場皆有戲
優秀的戲劇傳統滋養了南京豐厚的戲劇土壤,讓戲劇文化浸潤著這座城市。
南京有越劇團、京劇團、話劇團等6個國有院團,不斷推出叫好又叫座的佳作。此外,還有130多個民間戲劇院團常年活躍,水準也很專業。南京青青戲曲團,是一個集京、昆、越、揚、黃梅等多劇種的團隊。溧慶黃梅戲劇團雖然是群眾文藝團隊,但劇團的演出水準並不亞於其他劇團,演員的業務素養和表演能力都十分專業,他們當中大多是從安徽黃梅戲學校畢業的科班學員。南京市小梅花青年越劇團經過多年努力,已從社區街頭、市民廣場走上了央視大舞臺,還把越劇唱出國門走向了世界,先後應邀出訪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進行藝術交流。
完備的場館設施,也讓此次前來參加梅花獎競演的各個院團讚不絕口。南京集聚江蘇大劇院、保利大劇院、紫金大戲院、南京文化藝術中心、荔枝大劇院、南京人民大會堂等專業性劇場,這個5月,17台好戲輪番在各個劇場上演,舞臺效果讓人驚艷。“劇院各個方面的設施都太棒了。”諸葛燕喃表示,“以此次梅花獎競演為契機,希望能和南京的劇院建立一個好的聯繫,把我們更多的演出帶到南京來。”
此外,南京還擁有60多個各類小劇場戲劇表演空間,南京各類戲劇活動也豐富多彩,不僅有南京戲劇節,還有長江路小劇場話劇節、南京青年戲劇節、南京小劇場喜劇節等。大劇院小劇場皆有戲,讓觀眾不斷“看好戲”。
設置在文化場所、學校、城市客廳等多種空間的南京梅花戲劇角,更是讓南京的戲劇愛好者能看到更多更好的演出,也讓他們有機會登上舞臺,與名家同臺,與戲劇之美同行,成為戲劇文化傳播的主角。5月10日,剛參加完第30屆中國梅花戲劇獎競演的京劇《烏龍院》的主創團隊,走進以書店為主題建設的梅花戲劇角——玄武區奇點書集與觀眾見面。《烏龍院》主演熊明霞對梅花戲劇角濃厚的戲曲文化氛圍印象深刻,她表示:“能在這樣一個充滿書香的場合裏與觀眾交流,作為一個演員,所有的辛苦與付出,都成了有價值的美妙收穫,梅花的香,就是這樣弘揚出去的。”
有佳作:講好南京故事,“寧味”戲劇走向全國
優秀的戲劇傳統也為本土戲劇原創注入了強勁動力。
近年來,南京以題材建設和劇本創作為中心環節,大力推動文藝精品創作高地建設,推出了話劇《鴿子》、音樂劇《之愛》、越劇《上鄰下舍》等一批優秀原創戲劇作品。南京廣大文藝工作者通過各種文藝樣式謳歌人民、謳歌時代,凝聚力量、凝聚人心,創作了許多具有中華文化底色、鮮明本土特色的“寧味”戲劇。很多劇目不但深受南京觀眾歡迎,還開啟全國各地巡演,甚至走向了海外。
南京大學生戲劇創演也非常活躍,“青春劇構”計劃梳理、發掘和孵化了一批高校戲劇社團原創劇目,有力推動了優秀青年劇本創作,也培養了一批文學藝術領域人才。
深厚的文學歷史積澱,更是為南京文藝原創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
詩仙李白遊歷南京,先後創作了100多首知名詩篇;位列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的《紅樓夢》,與南京有著深厚淵源;《世説新語》是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于都城建康(今南京)召集一批文人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述漢末、三國、兩晉士族階層遺聞軼事的筆記小説……越劇《紅樓夢》、崑曲《世説新語》、越劇《鳳凰臺》、越劇《僧繇》、越劇《織造府·又見青溪》、河北梆子《臺城柳》……過往文壇巨匠留下的文學財富,以及古都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成為南京本土原創的“源頭活水”。
5月12日,由南京越劇團創排的越劇《鳳凰臺》在南京文化藝術中心上演,主演李曉旭以此劇目角逐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天南海北的戲迷趕來,現場座無虛席。這部戲從首演到巡演再到此次演出,都令人矚目。觀眾從中看到了一個繁華夢幻的大唐,一個被李白視為精神家園、有著盎然詩意的南京。李白對南京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甚至視南京為精神家園,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會讓這位大詩人不禁發出“我家本金陵”之嘆。《鳳凰臺》便是南京作為世界“文學之都”對詩仙李白的一次浪漫演繹,編劇羅周剛剛獲得第24屆曹禺劇本獎。她説:“我們每個人身上的血液都流淌著李白和那些偉大文學藝術家詩的記憶,你覺得又溫暖又自豪,因為這不只屬於李白一個人,而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
有市場:競演劇目門票銷售火爆,文旅消費“南京模式”獲讚
戲劇需要觀眾,演員需要掌聲。
梅花獎競演期間,17場競演劇目的演出門票銷售火爆,讓主創們都激動不已。
關於小劇種莆仙戲,很多人可能都不太了解。5月10日,福建省莆仙戲劇院莆仙戲《踏傘行》亮相南京文化藝術中心,這是國家一級演員黃艷艷角逐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的參評劇目。底下滿滿噹噹的觀眾和熱情的掌聲,讓主創們深受感動。“一開始免不了有擔心,莆仙戲作為小劇種是一種獨特的語言,能聽懂這門語言的受眾很少,觀眾有沒有興趣?”莆田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劉晶潔説,“結果發現南京文旅消費政府補貼十分給力,我們切實感受到了南京的熱情和溫暖。另外南京市民文化素養也非常高,不僅熱愛大眾戲劇,對小劇種也獨有厚愛。大家都十分捧場,售票渠道一經開放,很快就售空了。這對我們而言非常難得,同時也堅定了我們的信心。”
近幾年,南京戲劇市場的整體規模、票房收入、單場上座率的指標均位居全國前列。“這麼多的觀眾用文化消費的方式走進劇場,説明南京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我們演員‘跑碼頭’,就願意到有觀眾的地方來。”濮存昕説。
作為全國首批文旅消費試點城市,南京每年落實1500萬元專項資金,以政府補貼形式投向演出市場的供給端和消費端,極大調動起演出機構的積極性和市民的觀演熱情,文旅消費“南京模式”獲得廣泛認可。“要看戲,到南京”已成為人們“愛上南京的另一個理由”。
秉承中國戲劇梅花獎是“戲劇藝術的盛會、人民群眾的節日”的宗旨,本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競演售票堅持“票價惠民”原則,原票價設定為80、120、160元,南京文旅消費專項資金也通過惠民補貼的形式直接補貼到梅花獎參演劇目,補貼比例為票價的50%,補貼後單張票價為40、60、80元,很多觀眾更是只花580元就購買了17部通票。
優秀的劇目、精彩的活動、優惠的票價,南京戲劇市場不只吸引著南京人,更是讓外地觀眾紛至遝來。來寧看戲+旅遊,已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南報融媒體記者 邢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