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發佈2020年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統籌發力,讓空氣常新藍天常在
5月19日,省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2020年度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新華日報記者從會上獲悉,“十三五”時期,江蘇省在首輪國家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中獲得優秀等次,取得了一批標誌明顯、群眾認可的治污成果,全省PM_2.5濃度首次“破4”(年均濃度低於40微克/立方米),南京、無錫、蘇州、南通、鹽城5個設區市PM_2.5濃度首次優於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總體生態環境品質達到“十三五”以來最好水準,第三方調查的公眾生態環境滿意率達93.3%。
PM_2.5年均濃度同比下降11.6%
《公報》顯示,2020年,江蘇省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
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比率為81%,同比上升9.6個百分點;PM_2.5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6%,優良天數比率和PM_2.5濃度均達到國家年度考核目標要求,O_3、PM_10、SO_2、NO_2、CO等其他主要污染物濃度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國家地表水環境品質考核的104個斷面,水質達到或優於《地表水環境品質標準》Ⅲ類的比例為87.5%,同比上升8.7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斷面。省“十三五”水環境品質考核的380個斷面,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的比例為91.5%,同比上升7.2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斷面。太湖治理連續十三年實現“兩個確保”。
204個國家風險監控點中,195個(95.6%)低於《土壤環境品質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風險篩選值,9個(4.4%)超過風險篩選值但不超過風險管制值。
2020年,全省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為65.2,13個設區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等級均為“良”,水生態環境品質狀況均為“健康”。江蘇省境內長江、太湖和淮河三大流域水生態環境品質狀況為“健康”,共監測到淡水水生生物1027種。全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保持穩定,植被覆蓋度達77.6%,總體實現“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功能不降低”目標要求。“十三五”期間,江蘇省境內596個長江岸線利用項目全部完成整改,共騰退岸線47公里,復綠面積572.8萬平方米。
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錢江介紹,“十三五”時期,江蘇省解決了一批歷史形成、長期困擾的突出問題,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基本整改完成,國家長江經濟帶警示片披露問題在沿江省(市)中率先清零,環境信訪總量連續三年下降。在全國率先成立實體化運作的攻堅戰指揮部辦公室,建成全國首個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成為全國唯一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試點省”。建成覆蓋全省的PM_2.5和VOCs網格化監測系統,危廢處置能力提升到5年前的5倍。
大氣治理一微克一微克去“摳”
錢江表示,2021年1-4月,省生態環境部門以“首季爭優”專項行動為抓手著力減污降碳、源頭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在全省經濟同比快速增長的同時,實現了生態環境品質繼續向好。全省PM_2.5濃度同比下降8.7%,優良天數比率同比上升3.5個百分點,國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同比上升0.9個百分點,主要環境指標均穩步提升。
二季度,省生態環境廳啟動了“春夏攻堅”行動。對此,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執法監督局局長崔恒武説,因時而動,以問題為導向一直是環境治理的策略,“所謂春夏攻堅,就是緊扣二季度階段性特徵,緊盯影響環境品質改善的主要矛盾,聚焦重點地區、重點園區、重點點位和重點斷面,堅決防止思想鬆懈工作鬆勁,堅決防止環境品質下降。”
現在不少地方提出大氣治理要一微克一微克去“摳”,為什麼要這樣 “摳”?在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處副處長陳善莉看來,江蘇省環境容量超載、生態成本超支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只有日復一日地努力,一微克一微克去“摳”,去爭取,才能推進環境空氣品質進一步改善,“接下來要統籌推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碳達峰行動,努力實現空氣常新、藍天常在。”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當前應對氣候變化最重要最緊迫的工作。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處處長王華表示,重點通過三項工作來推動這場變革:一是編制應對氣候變化“十四五”規劃,二是制定印發《江蘇省生態環境廳2021年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計劃》,三是積極參與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
長江太湖治理保護任重道遠
發佈會上,兩個關於“水”的提問引人關注,一個關於母親河長江,一個與江蘇的“明珠”太湖有關——
長江禁漁後,魚類等水生物種群、數量情況如何?有沒有發生一些變化?
“近年來,長江江蘇段幹流整體水質提升一個檔次,充分顯示了江蘇在長江大保護和長江環境綜合整治中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效。”省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王軍敏説,為持續跟蹤長江生態系統的恢復狀況,自2018年起,省生態環境廳聯合南京大學採用環境DNA技術,開展了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監測顯示,長江江蘇段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多樣性正呈逐步恢復的良好態勢。長江江豚檢出率顯著增加、活動範圍不斷增大,魚類物種數明顯提升。
“長江生態系統恢復還處於起步階段,水生態系統的恢復需要一個長期過程,目前長江的食物鏈系統仍然比較脆弱,仍須給水生生物留出更多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長江生態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王軍敏同時提醒。
太湖治理是江蘇生態文明建設的標誌性工程,取得了哪些成效?還有哪些短板?
省生態環境廳太湖水污染防治處處長劉朝陽説,太湖已經連續13年實現“兩個確保”,成績主要表現為“一降兩升”:一是富營養化程度下降,二是湖體水質提升,三是流域水質提升。但也存在總磷濃度偏高、應急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淤泥面臨出路困境等短板。今年太湖治理將以控源截污為關鍵,實現外源減量;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實現內源減負;以生態修復為手段,實現生態擴容;以優化調度機制為保障,實現科學調配;以“兩個確保”為底線,實現精準防控。(新華日報 記者 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