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與彩雲齊飛,海浪共藍天一色。連日來,自然遺産地核心區鹽城條子泥濕地萬鳥翔集,蔚為壯觀,各地觀鳥者紛至遝來,爭相打卡。來自上海的觀鳥愛好者郭文琴説,能在鹽城條子泥濕地看到這麼多的勺嘴鷸、小青腳鷸、黑嘴鷗這些珍稀鳥類,真是意想不到,這裡的自然景觀太美了!
7月15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地處江蘇的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是我國第一處濱海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産”,2019年入選《世界遺産名錄》。當地劃專用地,通過生態修復、制定管理細則,打造了國內第一塊高潮位候鳥棲息地。兩年來,來這裡棲息的鳥類新增22個種類,達到410種。在全球沿海區域潮間帶棲息地的消失和退化的大背景下,這裡的候鳥種群數量不降反升,成為自然遺産生態修復的“中國樣板”。
鹽城條子泥濕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上鸻鷸類重要中轉站,常年來此停歇、繁殖和越冬的鳥類超百萬隻。為了幫助鳥類找一塊躲避漲潮的歇腳棲息地,東臺從就近的一線海堤內圍墾養殖區專門辟出720畝區域,打造了國內第一塊固定高潮位候鳥棲息地,同時對自然形成的3000畝黑嘴鷗繁殖地和1萬畝雁、鴨類候鳥高潮位棲息地加強保護。自2019年7月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以來,鹽城條子泥濕地更加突出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已形成4個濕地保護小區,自然濕地保護率超過69%。在完善濕地修復規劃編制的同時,全方位地推進沿海濕地修復保護。已完成1.7萬畝養殖區退漁還濕,累積整治互花米草1.2萬畝;對條子泥北側濕地修復區範圍內劃定黑嘴鷗繁殖地2800畝,專職人員24小時巡視管護,保證繁殖地內鳥類繁衍不受人為干擾。
鹽城黃海濕地“申遺”成功兩年來,突出自然遺産可持續發展,不斷刷新各項記錄,驚艷世界目光。720畝鳥類躲避高潮位漲水的棲息地,最近成了國際鳥類保護界的焦點。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保爾森基金會等處的水鳥生物學生態學、海岸帶綜合管理專家通過線上線下,開展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關鍵候鳥棲息地高潮棲息地管理研討,並制定出第一個高潮位棲息地管理實施細則,為其他國家和地區遷徙候鳥保護作示範。國際《濕地公約》技術委員會主席、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雷光春認為,高潮位棲息地不僅僅在中國需要,在東南亞國家,在澳大利亞,新西蘭都要。無論是世界遺産保護管理的最佳實踐,還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或是《濕地公約》的濕地生態系統管理,這個高潮位棲息地的管理細則或相關的一些指南,它都會成為一個全球保護的最佳案例。(新華網 作者 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