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京揚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後給市民帶來驚喜——人景兼顧,讓自然與城市零距離
歷時近4年的南京揚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最近全線通車——4座串連隧道、11處過街設施、7公里江景廊道,實現機動車南北一路暢通,走路和騎行的市民還可便利地前往濱江風光帶擁抱江灘。
改造後的揚子江大道不僅形成了互聯互通的路網新體系,同時解決了行人過街難以及人行道、非機動車道缺失等問題。放眼現代化城市的交通建設,在不斷完善城市交通線網的同時,還需兼顧沿線的人與景,讓自然景觀零距離融入城市。
有效改善行車體驗
揚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是南京快速外環“江南環”重要組成部分,工程北起揚子江隧道江南接地點,南至河西大街,全長約7.07公里,2018年起開始施工,現已基本實現快速化,行車體驗明顯改善。
7月18日,記者從河西元通出發,西行至揚子江大道向北,過內環南線後,下穿綠博園隧道、萬景園隧道、北河口隧道、寶船廠隧道,一路暢行,直抵揚子江隧道入口。導航顯示,全程8.9公里,耗時約12分鐘。
“水西門大街的綠博園隧道、漢中門大街的萬景園隧道、清涼門大街的北河口隧道和草場門大街的寶船廠隧道,依次打通了4個節點,把這條道路的通行時間幾乎壓縮一半。”家住漢中門大街的市民孫江對此感受深刻,“我在魚嘴公園附近工作,以前從揚子江大道往南,必須右轉上揚子江大道先向北行,找路口調頭南下,現在,這個問題也解決了,直接在路口紅綠燈左轉進入隧道,能夠快速抵達公司。”
據南京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揚子江大道改造後實現了水西門大街、漢中門大街、清涼門大街、草場門大街節點全方向轉換,疏解了交通流量,高效連通了鼓樓下關濱江、河西新城、江心洲等重要板塊,促進了毗鄰區域協同發展。
家和濱江風光帶融為一體
“不只是駕車行駛在揚子江大道上賞心悅目,更讓我們高興的是,走路跨揚子江大道到江邊的萬景園、綠博園更便捷了。”家住涵碧樓附近的市民華強感嘆,“家和濱江風光帶距離近了,幾乎融為一體!”
家住揚子江大道東側的小區居民也感慨,“去濱江方便多了。”
過去,揚子江大道如同分割線,很多市民難以觸及近在咫尺的江景。交通專家表示,曾經的揚子江大道,道路交叉路口功能不強、過街設施配套不足、輔道及慢行系統缺失等矛盾日益凸顯。所以,揚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不只是要疏通“南北”,大家同樣期待橫跨“東西”。
最終,揚子江大道改造後,完善了與沿線被交道轉向功能,全面實現快速化,同時解決行人過街難以及人行道、非機動車道缺失的問題。
“揚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縫合了濱江公園和城市板塊,是濱江開發補上的一課。”省自然資源廳空間規劃局局長陳小卉表示。
記者詳細探訪發現,改造後的揚子江大道構建了以人為本的慢行新系統。通過利用、改造和新建11處人行過街設施,全線構建了連貫的慢行道,其中奧體大街過街通道、應天大街人行天橋等8處可直達濱江沿線風光帶,解決了過去道路慢行系統缺失和道路東西兩側互通不方便的問題,能夠滿足沿線市民濱江休閒需求。
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濤認為,揚子江大道的改造對完善主城外環快速化功能、強化東西橫向聯繫及區域服務功能、促進濱江風光帶的沿線開發、實現“以人為本”的建設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規劃階段應多些未雨綢繆
南京山水城林如畫,讓市民親水近景,需敞開更多濱江臨河岸線,讓更多自然風景資源吸引遊客及市民到此觀光、遊覽、休息。其中,城市交通建設至關重要。交通網絡暢通,精彩畫面會廣為人知,道路不通,必然導致岸線封閉、人跡罕至。
作為南京市濱江風光帶交通專項規劃總負責人,楊濤曾明確濱江風光帶要注重自行車跨快速路的立體過街通道建設,加強綠道系統與周邊自行車網絡的連通,注重過街天橋與觀景平臺的融合,將行人的出行環境、心理感受作為重要考量因素。要給濱江風光帶構築“可到達、可轉換、可觀賞、可體驗、可通過”的高品質、高水準交通系統,保障濱江風光帶各類功能的充分發揮。
揚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是南京為適應擁江發展而實施的“調理術”。楊濤説,南京濱江風光帶位於城市快速外環與過江通道的交匯區域,過境交通與到達交通相互協調難度較大,而且受揚子江大道快速路、幕府山山體的阻隔,濱江風光帶與城市交通系統銜接困難,內外換乘不便。其領銜完成的濱江風光帶交通專項規劃,主要包括處理揚子江大道快速化與景觀協調,跨路縫合連通就是其中關鍵內容。
有專家將城市改造更新比作“動手術”。當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建設逐漸從增量時代過渡到存量改造時代,大拆大建的“手術”將明顯減少,取而代之的更多是漸進式、小規模的精細“縫合術”。
楊濤表示,現在,在交通工程的規劃之初,就要充分考慮城市未來發展的需求,在規劃方案和設計方案中就得對未來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考量。(新華日報 記者 梅劍飛 朱璇 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