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報道(韓小強 通訊員 蘇常軒):數十年不變的事業編制的一項管理制度,在常州市得以改革。近日,常州檢驗檢測標準認證研究院成為改革的首家得益單位,博士李建成為改革後“進編”第一人。
長期以來,各事業單位有各自的事業編制核定數。“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一部分事業單位因職能弱化萎縮而減少用人數量,使得編制閒置,另一部分事業單位因需要承擔更多的公共服務職能,亟需補充編制。”常州市委編辦副主任鄒明初表示,一邊是“空編不用”,一邊是“無編可用”,單位與單位之間還不得調劑,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社會發展。
2021年元旦前夕,常州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高層次人才編制週轉池”,將分散在各單位的空編資源收回,集中使用。
鄒明初表示,不含學校和醫院,常州有市屬事業單位176個,原來是各有一個編制“小水缸”;現在,打破176個單位的“小水缸”,建成了全市一個“大水池”。全市在控制總量的前提下,把編制這塊“好鋼”用在事業發展的“刀刃”上,實現編制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為大力促進教育、衛生兩大重點民生事業發展,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常州市打破學校、醫院編制“小水缸”,建立了教育、衛生兩個“部門編制週轉池”。
2021年上半年,常州市“高層次人才編制週轉池”首次啟用。常州檢驗檢測標準認證研究院是一家事業單位,承擔計量、産品品質檢驗和標準化服務。近年來,製造業的高品質發展,對該研究院的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常州市“高層次人才編制週轉池”給予該研究院2個事業編制名額。在理化檢驗檢測領域頗有建樹的李建,通過常州市屬事業單位高層次人才招錄程式,以事業編制身份入職該研究院。“兩個都是急需的高層次人才。他們入職後,有助於提升我們的整體技術水準和服務能力。”該研究院院長劉旭東説。
近期,常州市還將有4人通過使用“週轉池”編制,入職4家事業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