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家“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綻放江蘇風情
來源:新華日報  |  2021-09-02 09:56:37

  原標題:203家“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綻放江蘇風情 “顏值+氣質”,家門口的“詩和遠方”

203家“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綻放江蘇風情

蘇州樹山介石書院

203家“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綻放江蘇風情

24小時美術館

  如今,走進江蘇的大街小巷,你越發能感受到這片土地的萬種風情——或是頗具新意的時尚書店,或是精緻有底蘊的博物館,或是飄來咿咿呀呀水磨腔的古戲臺,又或是鑼鼓喧天的鄉村禮堂……

  近日,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正式公佈了2021年度“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打造對象,203家“最美”空間榜上有名。這些點亮城鄉之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是如何被篩選出來的?在城鄉文化建設中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近日就此展開了調查採訪。

  功能性、審美性、公共性“三統一”

  打造家門口的“詩和遠方”

  何為“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省文旅廳有關負責人解釋,“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是指圍繞公益文化服務供給,融合地域特色,以空間美化、功能優化、服務優質、運管優異為重點,設計、打造形成的更具人文關懷、審美品位、文化內涵和社會影響力的公共文化空間。

  “美”的標準是什麼?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翻閱“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榜單發現,上榜的公共文化空間種類繁多,有的毗鄰旅遊景點,探索文旅融合特色發展;有的把歷史風貌和現代氣息巧妙相融;有的則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內涵……相同的是,這203家“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無論是外部環境還是內部佈置,都能給人帶來賞心悅目的感受,達到功能性、審美性和公共性的統一,讓大家覺得親切溫暖,有參與感。

  那麼,江蘇首批“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是如何被篩選出來的?省文旅廳公佈的建設指南,從基礎、空間、特色、功能等方面明確了最美空間的發展路徑。

  首先,“最美”空間要面向社會免費開放運營一年以上,建築面積在200平方米以上的固定場所。其次,在“顏值”和“氣質”上也有要求,比如説,空間設計上能充分體現藝術性、主題特色和地域特色,氛圍營造上具有視覺愉悅感和濃厚文化內涵。此外,在服務功能上要滿足大眾精細化、多元化、個性化和體驗化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建設指南中提出,“最美”空間要能體現“詩和遠方”互融互通的新趨勢。如何于方寸間營造“詩和遠方”?省文旅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江蘇鼓勵打造融合閱讀分享、藝術展覽、文化沙龍、演藝表演、研學體驗、文創展示、輕食餐飲等新型文化業態,鼓勵在都市商圈、文化園區、文旅街區等區域打造小而美的公共閱讀和藝術空間。

  在“十四五”期間, 江蘇每年要扶持打造“顏值”和“氣質”兼具的200個“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未來,省市縣三級文旅行政部門還將通過資金補助、隊伍培訓、展示推廣等實打實的支持,每年集中驗收一批打造成熟的“最美”空間。

  “現代+藝術”成就網紅打卡點

  技藝類、鄉土類公共文化空間成新寵

  從榜單上看,不少入圍“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的都是建築設計上獨具特色的網紅打卡點。

  比如,在南京長樂路與平江府路路口東側的文采書屋,是一座具有民國風情的小洋樓,紅瓦尖頂、老虎窗、立式煙囪,還有帶立柱的門廊,都是為紀念姚文采先生而打造的。

  每到週末,家住琵琶小區的趙郡喜歡約上閨蜜,穿過開滿淩霄花的庭院,到這裡看書喝茶,她很慶倖,在熙熙攘攘的夫子廟,有這樣一塊清凈之地。

  位於南京國際青年文化公園的24小時美術館,由廣場上的8個玻璃房升級改造而來,是城市遺産與當代藝術相結合的探索。

  這8個玻璃盒子,是南京青年奧運會的遺産,沒課的時候,江蘇第二師範大學的王婧常來這裡“打卡”。“第一次來時,就被這裡凸顯工業風的藝術建築群震撼了,整體建築大而靈動,園區裏的佈置小而精緻,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吸引王婧的不止“顏值”,還有美術館內每一兩個月更新的展覽和不定期舉行的藝術展演和論壇。

  入圍“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的樹山介石書院,位於蘇州樹山村,書院採用明代的裝修風格,竹林掩映,讓人在書中悟道的同時,親近自然。

  樹山村景區管委會工作人員鄒萍介紹,介石書院以明代“大山石房”為藍本,希望再現古代文人墨客談詩論道、品鑒交流的場景。書院旁邊有3公里的木棧道,遊客們走累了,來這裡泡一壺雲泉茶,取一本泛黃的舊書,人世的紛紛擾擾皆成雲煙。“目前,我們書院的圖書與蘇州市圖書館實現通借通還,希望把書香氛圍渲染到鄉村旅遊。”

  同樣彰顯鄉土人文之美的還有花吉文化大院,“週三電影、週六文藝場”是鹽城花吉文化大院的特色品牌,由22名民間業餘文藝愛好者組成的“錦繡夕陽”民間文藝宣傳隊,每週六都在花吉大舞臺演出,他們深入田間地頭徵集素材,編排小品、快板。“這些節目貼近生活,反映大傢夥兒的心聲,不僅本村人愛看,周邊鄉鎮的村民也會趕過來看。”

  上榜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間”中,涉及地方傳統藝術、挖掘傳統文化內涵的也不在少數。

  周莊古戲臺,以崑曲為媒,聞名海外。著名作家白先勇、著名國樂大師方錦龍等藝術家,在這裡打造了一場場唯美的視聽盛宴。

  周莊鎮文體站的孫林芳告訴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古戲臺和省昆劇團,聘請專業崑曲演員常年在此演出,每週演出崑曲六天,免費對外開放。這幾年,周莊古戲臺轉型升級,著力打造“崑曲+文創”公共空間,推動景區文化設施的“品質化、景點化、網紅化、親民化”,“我們希望,原住民和旅居者都能遊周莊,學崑曲,在感受崑曲魅力的同時,也體驗公共文化空間的水鄉肌理。”

  月色中,燈影朦朧,古戲臺上,水袖飄逸輕柔,臺步行雲如水,柔情滿溢的水磨腔,縈繞心間。

  要“好看”也要“好用”

  公共文化空間要“內外兼修”

  擁有“高顏值”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彰顯著城市文化生態的多樣性。

  如何避免淪為“好看卻不好用”的擺設?江蘇爾目文旅集團董事長、總規劃師楊淇深認為,“最美公共文化空間”要想可持續,必須要“內外兼修”,空間既要造得美,更要管得好。

  “設計是‘一錘子買賣’,但運營卻講究細水長流。”楊淇深説,公共文化空間是對大空間的一個補充,是小而美,美而特。

  要想留住人心,必須要經過大量調研,深入了解當地居民的需求,在這個基礎上,突出功能定位,提供專業化服務,才能真正“接地氣”,把公共文化空間打造成“家門口”的網紅。

  南京文采書屋負責人高維靜深以為然,她發動大家共同參與構建,鼓勵老城南人把文采書屋當成自己的會客室。

  他們為每個來書屋的人準備了意見簿,徵集個性化需求,有年輕人反映看書餓了沒東西吃,於是他們增加了輕食,有周邊的家長反映,孩子放學沒人陪,他們聯合少年宮,為低年齡的孩子舉辦國學活動。

  “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不能千篇一律,結合新業態和新技術,既突出區域文化底蘊,又體現現代審美。”高維靜認為,在服務模式上,不能“新瓶裝舊酒”,要有更軟性的更具人文關懷的服務,“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不斷變化的,在動態的運營過程中,要與時俱進,不斷優化。”

  這些公共文化空間的不斷更新,其實也是在重塑城市,楊淇深對此充滿期待,“有人性關懷的空間多了,我們的城市也變得更有溫度了。”(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周嫻)

編輯:陳莉莉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