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報道:近期,泰州海陵區司法局以推進落實江蘇省司法廳社區矯正“一三三模式”高品質發展為牽引,優化智慧手段、完善處置機制、強化損害修復、推進多元共治,探索構建海陵特色社矯模式。
“技防+物防”,確保在管在控。海陵區司法局在優化推廣政治統領、法治統籌、業務統管、服務統一“4T”工作法的基礎上,加快“區塊鏈+法治”實戰建設,推動現代科技在刑罰執行業務中的深度應用。海陵區司法局一是內外協同,積極運用省廳社區矯正信息管理平臺“一網三通”載體,推動手機藍信與平臺監管、普遍巡查與現場點驗等多重手段相結合,內外協同確保矯正監管的即時性和同步性;二是信息共享,依託政法大數據應用、雪亮工程等平臺,拓寬公檢法司信息數據共享機制,實現矯正對象入矯辦理與執行文書雙軌道流轉銜接;三是多維研判,加強每日平臺巡查,了解社區矯正對象身份證使用、手機實時定位、歷史軌跡等情況,形成全域覆蓋的社區矯正監管網絡。
“統籌+協調”,完善處置機制。海陵區社區矯正中心與海陵區司法局指揮中心合署辦公,2020年投入50萬元提檔升級中心軟硬體,配齊電腦、心理測試設備、專線網絡、多媒體教學系統、辦公桌椅和專職人員,在場地設施、定位設備、人員配置、運行管理上全面達省標;建立和完善“1+4”研判機制和“2+4”勤務模式,搭建上下聯通的司法行政視頻電話專網,實現“中心-司法所”管理活動實時視頻督查;完善“四色預警”響應處置機制,制定完善《海陵區社區矯正矯情研判制度》,明確區矯正中心牽頭,各司法所每日信息化研判矯情,發現異常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重大社會影響的案情及時聯動公安、法院、檢察院等部門採取措施。
“正本+清源”,推進損害修復。一是“醫療”康復,海陵區司法局推進村(居)社區矯正教育幫扶工作站建設,聯合民政局印發《關於村(居)民委員會協助做好社區矯正工作的實施意見》,整合鎮(街道)民政、教育、醫保、公安以及社會組織、幫教基地等資源力量,形成“局、所、站”監管動態閉環,推行“線上+線下”立體式監管“醫療”機制;二是“勞動”反哺,海陵區司法局先後建立罡楊“紅梅·貞園”損害修復基地、城東“公益生態林”修復基地等平臺,發揮黨員志願者核心引領力量,組織社矯對象開展育苗播種、植樹增綠、助老助殘、垃圾分類等活動,在勞動中重建自尊,培養社會責任感,推動公眾關係修復;三是“精準”施教,海陵區司法局根據社區矯正對象的文化差異,定期組織開展法律法規、國學、道德等差別化培訓,幫助社區矯正對象學思結合,知行合一。
“防控+監管”,專業多元共治。一是變“兼職”為“專職”,海陵區司法局從現有矯正社工中選聘部分業務能力強、工作表現好的人員,充實到專職矯正隊伍中,探索構建專職刑事執行警輔人員隊建制;二是變“單打”為“群策”,海陵區司法局推行社區矯正委員會“聯席會+”工作模式,曬進度亮成績、交任務抓落實、謀思路破難題,圍繞建隊伍、抓落實、強陣地、固保障等,加強信息共享,堵塞工作漏洞,形成齊抓共管氛圍;三是變“全網”為“微網”,海陵區司法局按照“屬地管控、網格監管”原則,將社區矯正工作融入網格化服務管控,每年落實近10萬元“費隨事轉”村居經費保障,利用政法“鐵腳板”網格化機制,組建矯正工作者、社區民警、社區工作者、“五老”志願者等網格管理隊伍,做到精準管理“全覆蓋”、精心管理“零距離”、精細管理“零延時”。(文 曹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