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踐行新理念 全面融入新發展格局 鹽城 :綠色賦能 奮力開闢向海發展新境界
中韓(鹽城)産業園未來科技城
華人運通高合HiPhi X汽車
鹽城南洋國際機場T2航站樓
2021鹽城馬拉松
灘塗紅地毯
繁忙的濱海港10萬噸級通用碼頭
東臺“風光漁互補”光伏發電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鹽城肩負歷史使命,交出了一份充分展現“強富美高”鮮明特質的全面小康答卷,經濟運行持續向好、開放合作富有成效、生態優勢更加彰顯、社會事業穩步推進、黨的建設堅強有力,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積極的精神力量。
小康夢圓,豪情滿懷邁上新征程。
省委十三屆十次全會吹響奮進號角,向全省上下發出擔負新的光榮使命、奮力走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前列的動員令。在“時”與“勢”的研判中,鹽城自覺置身於“兩個大局”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來謀劃,堅持陸海統籌、江海聯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力推動生産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和産業轉型升級,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更好履行“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重大使命,為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現代化新篇章作出鹽城貢獻,奮力開闢向海高品質發展新境界。
鹽城位於江蘇沿海中部,東臨黃海,是江蘇省土地面積最大、海岸線最長的地級市。面海而興,向海則強。長期以來,江蘇沿海地區發展承載著特殊期許。“面朝大海、向海發展、賦能未來,成為綠色轉型典範,讓老區人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這是省委對鹽城提出的殷切期望,對於鹽城踐行新理念、奮進新征程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勾畫未來,鹽城將按照領域內最高標準和最好水準去做,努力創造更多率先、示範的實踐成果,把鹽城打造成為新思想的實踐示範區,讓更多工作具有更高標識度和影響力。
“面朝大海”是氣度和胸懷
鹽城將以更開闊的視野和更開放的姿態,在更大範圍、用更長遠的眼光審視自己,將置身於國內國際“雙循環”大局中去思考。
躋身長三角中心區城市、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門戶城市、中韓産業園合作城市、世界自然遺産城市,這意味著確定了機遇疊加的“鹽城身份”。置身其地就必須主動融入,身處時代就必須緊跟時代,鹽城深諳這個道理,步履堅定地走出一條符合自身特色的發展新路徑。
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促進國內大循環。2020年12月30日,鹽通高鐵建成運營,是蘇北腹地首條時速350公里的高鐵,將從鹽城到上海的時間縮短至2小時以內,為鹽城接軌上海、深耕長三角提供了重要支撐。
同時,隨著“長江大保護”的深入推進,濱海港工業園區的快速崛起,鹽城正成為沿江向沿海産業轉移的主陣地,成為長三角最富潛力的增長空間。目前,鹽城港“一港四區”已全部建成國家一類開放口岸,鹽城出海門戶實現南北貫通,海上大通道與世界直航實現“全覆蓋”,對提升鹽城港整體對外開放水準、擴大外貿進出口總額、發展外向型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沿黃海城市帶是中國面向東北亞地區的開放前沿,是構建中日韓“小循環”的關鍵板塊。鹽城作為長三角地區韓資企業最集聚的城市,對外開放合作的主要方向就是韓國,過去與韓國聯繫緊密的優勢,現在變成了打開國際大循環的關鍵環節。
鹽城與韓國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先後引進了現代起亞、SKI等近千家韓資企業,與韓國11個城市建立友好關係,1萬多名韓國人常年在鹽城生活。鹽城南洋國際機場每週有航班往返鹽城與韓國首爾,2019年開通了至韓日全貨機航線,鹽城港開通韓國釜山港、新萬金群山港集裝箱直航航線,全面架起了對韓合作“海空走廊”。
“向海發展”是重點和方向
鹽城把沿海發展作為主戰場,把陸海統籌作為主攻點,推動目光向海、要素向海,強化依海築夢的理念、向海圖強的擔當,打造高品質發展新“藍海”。
海洋孕育了生命,也蘊藏著無限生機。鹽城市擁有582公里海岸線,佔全省的61%;沿海灘塗面積683萬畝,佔全省的70%;海域面積1.89萬平方公里,近海100米高度平均風速超7.6米/秒、遠海接近8米/秒,是江蘇乃至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條件最好的區域之一。
沿海是撬動鹽城整體發展水準提升的戰略支點和最大變數。順勢而為,鹽城揚波大海,向海洋深處進發,向遼闊的海洋要效益和生産力。高起點謀劃推進産業、城鎮、生態高品質發展路徑,鹽城努力把沿海打造成為綠色産業集聚帶、濱海特色城鎮帶和美麗生態風光帶。
2021年4月12日,隨著射陽龍源4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順利實現全容量並網,鹽城成為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
據測算,鹽城沿海風電可開發總量佔江蘇省風電可開發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新能源産業是鹽城重點培育的四大主導産業之一。依託5個專業化新能源裝備産業園區,鹽城形成了中國最為完備的海上風電和光伏産業鏈條。
“十三五”期間,鹽城沿海綜合實力顯著提升,沿海地區生産總值佔比逐年提高。2020年,鹽城沿海地區完成全口徑工業開票銷售收入4445億元,佔全市68.7%。汽車、鋼鐵、新能源、電子信息為特色的沿海主導産業全面起勢,其中鋼鐵産業開票銷售首超千億。沿海地區已成為鹽城活力最強、增長最快的重要經濟板塊。
“賦能未來”是關鍵和突破
鹽城將聚焦未來科技、未來産業、未來人才,做好科技創新、綠色能源等蓄力儲能厚勢工作,為高品質發展提供持久動力源。
9月9日,鹽城西伏河畔,一場雲集了國內外知名院士、高校院所負責人、專家學者、科創企業家代表300多人的第二屆鹽城西伏河創新大會召開。曾經在江蘇省鹽南高新區的地理版圖上並不起眼的西伏河,一躍成為創新經濟新空間、新高地,科技創新領域重要的開放交流平臺。
2021年,鹽城以“科技創新突破年”為抓手,高企培育、高企上市、“高升規”、高企數字化轉型、高企知識産權護航等“組合拳”,鹽城高新區、鹽南高新區創新能力持續迸發,像鹽城環保科技城、大數據産業園、西伏河科創走廊等一批重大科創平臺相繼建成。
聚焦科技、産業、人才,鹽城始終堅持創新驅動戰略不動搖,努力打造長三角地區創新發展的新典範、成果轉化的新高地、開放合作的新前沿。如今,創新浪潮在鹽城澎湃激蕩,匯聚成磅薄的創新合力。
“綠色轉型”是大勢和風口
以轉型實現跨越。鹽城將推動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深刻變革,加快綠色産業的培育,做大生態“綠色財富”,提高社會“綠色福利”,讓黃海濕地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換道超越。
2019年7月5日,鹽城以更加亮麗的生態保護姿態走上世界舞臺——在第43屆世界遺産大會上,鹽城黃海濕地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全國第十四處、江蘇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産,填補了國內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産空白。
生態是鹽城最厚重的底色和最具潛力的比較優勢。東臺是鹽城下轄縣級市,其境內的條子泥濕地被納入世界自然遺産地範圍。2020年12月16日,總投資700億元的長三角康養小鎮項目落戶東臺。一個高顏值生態環境與上海高端資源完美結合的生態康養基地,即將從夢想變為現實。長三角康養小鎮項目正是鹽城探索“兩山”轉化路徑的科學選擇,是共同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重大實踐,是服務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切入點。
鹽城倍加珍惜“世界自然遺産”這張世界級城市名片,用世界級理念、國際化標準來重新審視、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盡最大努力為沿海、為長三角、為中國打造一道綠色屏障,構築自然之美、産業之美、城鄉之美、發展之美,為子孫後代留下永續發展空間。如今,“好生態”已成為鹽城最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和文旅IP。
“讓老區人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是最終目的
鹽城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共同富裕,紮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深入推進“兩在兩同”建新功行動,奮力建設更多新時代的“宋公堤”,成為全國革命老區高品質發展樣板。
綠色在廣袤的鹽阜大地不斷延伸的同時,也為小康生活鋪就幸福底色。今天,“藍天白雲遊”的怡人美景、“綠水共為鄰”的生活環境,成為鹽城人幸福感的重要來源。通過騰退還綠、疏解建綠、見縫插綠,鹽城正逐漸“把城市融入大自然”——不斷增多的城市森林、口袋公園、小微綠地,讓人們忙碌之餘“轉角遇見美”。
居住環境的華美嬗變,並不只發生在城市。在農村,人們不必走遠,就能盡情體味濱海之城勾勒的自然美。每天傍晚,走出村裏梨園的宗守根,總是習慣在村裏溜達一圈。射陽縣海河鎮烈士村旭日新型農村社區內,63歲的他搬進了新家,145平方米的大別墅,寬敞透亮。住上了與城裏人一樣的房,在梨園工作有穩定的收入,“這樣的日子睡著也能笑醒。”老宗很滿足。
蘇北農村住房是小康建設中的突出短板。聚焦美麗鄉村建設,鹽城大力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並將其作為決勝高水準全面小康重點來部署,力求“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一村一景”,群眾的住房條件、人居環境、公共服務和文明程度顯著提升。漫步鄉間小道,人們在“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中,收穫著田園雅趣、享受著美好生活。
如今的鹽阜大地,蔚藍海洋、金色灘塗、綠色産業、青蔥大地、火紅生活交相輝映,一幅更有形態、更多溫度、更富質感的“強富美高”新畫卷,正徐徐延展。(新華日報 作者 卞小燕 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