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1中國(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覽交易會如約而至 六朝古都的“青春之歌”
市民沉浸其中,感受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魅力。 新華日報 記者 陳儼 攝
市民沉浸其中,感受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魅力。 新華日報 記者 陳儼 攝
近日,來南京出差的深圳某VR全景企業負責人歐陽效財剛一抵寧,就拎著兩個行李箱上了地鐵,直奔南京國際展覽中心。“聽説這裡有大型展會,我先來看看有沒有感興趣的內容。”
展覽中心內,2021中國(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覽交易會正在進行。2.1萬平方米的場館被劃分為五大板塊,光影交錯間,動作捕捉、雲渲染、虛擬現實等一系列前沿應用集中亮相,十多場重點論壇、新品推介活動輪番上演。
歐陽效財沒有白跑。他和一家從事三維建模的企業負責人相談甚歡,互加微信。從展商到觀眾,都在為南京投票。為期三天的2021南京融交會,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608家主體參展,觀展近3萬人次,其中專業觀眾近8000人。
這一票不光投給南京,也投給機遇。早在2019年,科技部、中宣部等六部門就聯合印發《關於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標誌著文化科技融合經過多年醞釀,正式得到國家層面的大力支持,並在《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加快文化科技成果産業化推廣,完善全國文化技術交易市場體系,定期開展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覽交易。去年底,我國數字文化産業規模達到8萬億元,技術、資本、人才,都在涌向這塊新興的産業熱土。
未來,這塊熱土將呈現出什麼現實模樣?又將以什麼樣的方式百花齊放?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南京。
讓企業第一個想到這裡
“十年磨一劍”,10月21日召開的“第四屆文化和科技融合熱點和趨勢論壇”上,中宣部文改辦副主任、一級巡視員高書生這樣回顧我國的文化數字化歷程。
從2012年《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提出“文化數字化建設工程”,到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文化産業數字化戰略,近十年努力,文化數字化從工程項目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一次質的飛躍。”高書生説。
其間,我國在2013年啟動國家級文化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建設,南京沒能趕上首班車。但在那一年,南京率先出臺《南京市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規劃綱要》,這是國內各省市在文化與科技融合領域的第一份專項規劃。
次年,南京就以最高得分躋身第二批國家級示範基地,並逐步探索確立了江北研創園、建鄴高新區、南京無線谷、新港開發區、南京數字出版基地等分基地,形成一條縱跨長江南北、紫金山內外的城市“文化外環”。
與此同時,連續舉辦了九屆的中國南京文化創意産業交易會,也在2018年正式更名為中國(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交易會,並在當年成功舉辦。從“文交會”邁向“融交會”,一字之變,南京準確切中了時代發展的脈搏。從這個角度上説,南京落實文化科技融合的具體行動,比《指導意見》還要早一年。
如今,文化科技融交會已經成為文化企業展示數字應用成果、科技型企業秀出創新應用技術的重要平臺和載體。數據顯示,前三屆文化科技融交會累計服務各類市場主體3000余家,達成交易300億元,接待行業觀眾超5萬人次。
比數據更直觀的,是企業對展會的愈發看重。位於玄武區的南京達斯琪數字科技有限公司,連續兩年選擇在融交會上發佈新品。2020年,該公司全球首發了柔性透明光膜。2021年的融交會上,達斯琪再度亮出“升級版”:光場成像技術形成不需要介質承載就可裸眼觀察的3D影像,實現真正的空氣成像效果。“融交會已經成為行業年度盛會,我們把最新的科技和理念都放到這裡首發,就是想讓同行和用戶們看到。”該公司行政人事總監史國強説。
組團參展的深圳南山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企業中,深圳慢物質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是首次來到南京。企業帶來的新式小楷筆,研發歷時三年,將毛筆的筆頭和自來水筆的墨囊巧妙結合,上市一年賣出10萬支。企業負責人劉佳星説,“這次來南京參展,主要想先感受下行業氛圍,看看國內其他同行都在做什麼。華東市場也是我們非常看重的板塊,這次來打個前站。”
讓業界提到文化科技融合,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南京。企業的主動選擇充分證明,連續四年深耕文化科技融交會,南京做對了。
“南京元素”闖天下
一項千萬級投資在2021文化科技融交會期間引發關注。備受年輕人追捧的B站運營方上海寬娛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為一部名為《飛吧!籃球》原創國漫番劇投注,該劇的製作團隊,來自南京靈瞳影視動畫有限公司。
行業龍頭的信任,源於《飛吧!籃球》尚未開播,其先導片就已在B站上獲得92.6萬的播放量,2.8萬次的追番。籃球評論員蘇群提供解説配音,熱門綜藝《樂隊的夏天》樂隊獻唱片頭曲,三渲二和真人動作捕捉技術運用,這樣的配置讓不少網友在彈幕中催更。2022年10月,該劇第一季共12集正片就將在B站陸續上線。
靈瞳動畫運營總監李雨羚告訴記者,《飛吧!籃球》以南京為劇情發生地,為了突出城市特色,製作團隊遍訪南京多地取景,新街口、頤和路、南京眼等地標將在劇中出現,南京方言、南京美食等也會穿插在臺詞、插曲和劇情中。“國人對籃球動漫的印象依然停留在《灌籃高手》,這是國漫尚未深入挖掘的題材領域,我們想讓國人看到南京動漫的力量。”
守正創新,開拓進取,近年來,南京企業在文化科技融合“試驗田”上大膽拓荒。走進南京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展區,深賽科技的體育短視頻內容生産平臺,每日産量20萬條;咪咕互娛推出全國唯一一款獲得中國空軍授權的殲10、殲15、殲31模擬駕駛自研遊戲;超級芯帶來VR黨建工作站、VR科普安全站等多個産品……此次融交會上,南京市本土參展企業達317家,佔據半壁江山。
這背後,是南京早在2017年就將文化産業納入全市“4+4+1”主導産業體系,連續多次把“文化+科技”寫進市委1號文,著力打造全國文化科技融合示範中心。
誕生於2016年8月的南京青臣創意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幾乎是踩著這一鼓點前進。2017年獲批南京市高層次創業人才企業,2018年獲批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019年成立智慧與超感觀實驗室,2020年進入江蘇省文化産業學會,旗下的數字視覺項目遍佈南京、北京、上海多地,工作人員王曉堯告訴記者,團隊成員幾乎全是90後。
疫情影響仍在持續,但在眾多不確定因素中,南京企業仍覓得先機。“過去兩年,市場開拓一度陷入停滯,但也讓技術團隊得以沉心打磨技術,強勢反彈。”南京霍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張琰琰説,他們主打的虛擬直播技術,在國內線下發佈會陷入停擺的背景下異軍突起,憑藉和三星新款手機的虛擬發佈會直播合作一炮走紅,目前已經積累了哈啰出行、TCL、58同城等多個項目案例,“説是因禍得福並不過分”。
2021年上半年,南京全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612.67億元,比2020年同期增長29.2%,比2019年同期增長29.7%,兩年平均增長13.9%。數字出版、動漫、多媒體等16個文化新業態的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各項經濟指標呈現兩位數增長。此次融交會期間的一場文化産業招商推介活動,共促成39個項目簽約,投資金額達161億元,南京的腳步從未停止。
從古都洞見新風向
手指輕觸大屏,一條關於齊白石的藝術家年表時間軸躍然眼前,上麵包含了他93年人生的所有大事記,再打開“五齣五歸”示意圖,地圖上的每一個按鈕背後,都有大量作品信息。雅昌藝術數據業務總經理蘭嵐介紹,雅昌中國藝術品數據庫現有資源總量超4800萬,包括22個大類的超1200萬件藝術作品,超18萬位藝術家和5萬多個藝術展覽等,為數據可視化、知識圖譜等多維度呈現提供了支撐。
幾十米外的國家文化大數據區域中心成果展區裏,江蘇省重大文化工程《江蘇文庫》,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實現紙書數字化,依託古籍文獻、學術研究成果、知識條目等建立立體化知識系統。“數字中國·大運河文化數字資源庫”則集成了運河歷史文獻、研究著述、地圖、圖片、遺産管理監測數據等資源,構建知識圖譜,建成新型專業數據庫。
這兩個展區,巡館的中央和省市領導均予以重點關注。尤其是近兩年的融交會展區設置,向外界釋放的信號越來越強烈:文化系統的數據建設勢在必行,並且已在深入推進。
2020年“兩會”期間,就有政協委員建議,將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納入國家發改委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推動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年中宣部文改辦下發的《關於做好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工作通知》,提出分類採集梳理文化遺産數據,建設物理分散、邏輯集中、政企互通、事企互聯、數據共享、安全可信的文化大數據服務及應用體系,面向全社會開放。
高書生認為,文化大數據建設是一個涉及面廣、建設週期長的可持續基礎性工程,是文化領域的新基建。“這不能只靠單兵突進,而是要大兵團作戰。要發動文化全戰線,實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聯動、體制內和體制外的互動,以及行政和市場的雙輪驅動,共同推動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全面實施。”
作為國內唯一“世界文學之都”的南京,已經付諸行動。南京市文化投資控股集團推出的文學之都數字地圖“探秘文都”小程式,將遍佈南京城的文化場所,按照景、館、書、劇、店的分類標注在地圖上。集團旗下南京創意中心負責人王文溪説,該項目于去年初立項,先後投入200多人的團隊查閱資料、現場考察,首批上線500個點位,用戶身處南京任何地方,都能用手機查看附近的文化場所,並了解詳細信息。
看起來浩大艱深的工程項目,帶給人們的文化普惠卻是可感可觸的。這是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最終奧義,也是南京打造城市特質的新的突破口。
文化科技融交會,正為南京打開這一突破口。 (新華日報 記者 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