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勢揚勢 江蘇在改革創新上爭當表率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1-11-11 08:58:51

  原標題:在改革創新、推動高品質發展上爭當表率——乘勢揚勢,江蘇底色更優成色更好

乘勢揚勢 江蘇在改革創新上爭當表率

鹽城打造農房改善升級版,托起群眾安居夢。 (鹽阜大眾報供圖)

  乘勢者行,揚勢者成。

  如何在改革創新、推動高品質發展上爭當表率?對於江蘇來説,這一“擔當之問”意味著既要立足自身優勢深耕厚培,又要善於借力時勢搶抓機遇。只有敢啃硬骨頭、勇涉深水區,乘勢揚勢,方能領跑在前。

  牢記總書記囑託,大江南北競帆弄潮。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率先實踐、大膽實踐、創新實踐,不斷以更多探索性、創新性、引領性的成果,多維詮釋“爭當表率”的豐富內涵。

  緊扣“兩可”,加快建設現代産業體系

  9月27日,盛虹集團旗下江蘇斯爾邦石化有限公司與冰島碳循環利用公司就“15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與綜合利用”項目在北京簽約,標誌著全球首條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綠色甲醇—新能源材料産業鏈項目正式啟動。

  “公司不少自主技術工藝已達到國際先進水準並實現穩定量産,在‘碳中和’背景下,我們在新材料領域已經有了全球話語權。”斯爾邦石化總經理白瑋自豪地説。

  江蘇實體經濟發達,産業體系健全。然而,不少産業能級不高、在很多環節被“卡脖子”,依然是塊“心病”。一年來,江蘇全省上下始終緊扣“兩可”(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同心協力、重磅出擊,加快建設現代産業體系。

  支持重點實驗室建設。姑蘇實驗室掛牌成立一年多,已聯合華為、騰訊等行業龍頭企業佈局“量子計算晶片”“碲化鎘單晶材料”等攻關項目29個;2020年11月,紫金山實驗室列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序列,成為國家實驗室基地;2020年12月成立的太湖實驗室,以“深海空間站”等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為引領,開展深潛、深網、深探3個研究方向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2021年江蘇繼續加大關鍵技術攻關,計劃年內突破60項左右關鍵核心技術,重點支持40個首臺套裝備的應用,在積體電路、高端專用裝備、車聯網、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率先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和産品,帶動“江蘇製造”全面升級。

  推動産業集群化發展。3月底,省工信廳發佈“先進製造業集群決賽”優勝名單,南京新型電力(智慧電網)裝備、無錫物聯網、徐州工程機械、蘇州納米新材料、常州新型碳材料等6個先進製造業集群躋身“國家隊”,我省數量佔全國近1/4,與廣東並列第一。

  無錫物聯網産業以超3000億元規模領先全國,先後建成“國字號”創新平臺178家,主導制定超過一半的物聯網國際標準……一個物聯網的發軔地,已“羽化”為具有全球持續競爭優勢的“經濟群落”。

  産業集群化發展,有利於匯聚生産要素、優化資源配置、營造産業生態、釋放産業韌性。截至去年底,全省重點集群主營業務收入達5.5萬億元,佔規上工業比重超45%,先進製造業集群優勢不斷提升。

  2020年,全省軟體和信息服務業收入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08萬億元,規模保持全國第三。軟體大省“破萬億”的背後,是工業軟體産業鏈的強力支撐——截至2021年9月,全省納入工信部運行局統計的軟體企業數超6200家,擁有中國(南京)軟體谷等7家國家級軟體園、25家省級軟體園,已形成以南京、無錫、蘇州為中心的軟體産業集聚帶。

  “從全球看,現在的産業競爭是全産業鏈的競爭、是價值鏈的競爭,也是整個産業生態的競爭。”省工信廳二級巡視員周毅彪表示,未來五年,江蘇將全力打造自主可控的現代化産業鏈,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導的産業創新體系,深入推進製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江蘇製造名企名牌,構建低碳清潔可持續的綠色製造新體系,塑造錯位協調的産業發展新格局。

  8月發佈的《江蘇省“十四五”製造業高品質發展規劃》明確,要以16個先進製造業集群和重點産業鏈培育為總抓手,聚焦自主創新、融合賦能、綠色集約、提質增效,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到2025年,率先建成全國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示範區,基本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

  緊扣“平衡”,變“發展落差”為“發展空間”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影響高品質發展的“絆腳石”。

  位於蘇宿工業園區的江蘇皓峰電器有限公司,自首條生産線8月正式投産以來,每天都有超過2000台洗衣機從這裡發往全國各地。

  “真的沒想到,只用了短短8個月時間就投産了。預計2022年,公司將完成實際投資50億元,實現年銷售收入50個億的‘小目標’。”江蘇皓峰電器總經理張揚介紹,待項目全部建成後,能為當地提供超過5000個工作崗位,年納稅2.5億元左右。

  做好區域互補、跨江融合、南北聯動大文章,省委、省政府一直牽掛在心,更是其近一年來的工作著力點。“區域均衡發展,最大的空間在蘇北。”省發改委區域處相關負責人説,15年前,為縮小南北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江蘇決定“南北掛鉤”合作共建工業園區。如今,不少共建園區已經將蘇南園區建設的先進理念、産業基礎、人才團隊,與蘇北豐富的自然資源、勞動力和優惠政策成功對接,打通了南北經濟融合通道,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極。

  不靠單向輸血援建,整合資源協同發展,蘇宿工業園區以佔宿遷全市0.16%的土地,創造了全市6.5%的稅收收入,書寫了蘇北“洼地崛起”的奇跡。以蘇宿工業園區為代表的南北共建園區,像一朵朵並蒂蓮,綻放出省內全域一體化的美好願景。

  4家省級創新試點園區、3家省級特色園區、160家規模以上企業、198億元工業産品銷售收入、66個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260億元協議投資額……2021年上半年,共建園區一個個鮮活的數據,顯示出我省南北聯動更趨緊密、産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

  變“發展落差”為“發展空間”,靠的不止是南北“牽手”的智慧,還有交通“短板”的拉長。

  2021年2月8日,G8305次復興號列車駛出徐州東站,標誌著連徐高鐵正式通車運營,徐州至連雲港一小時直達。

  近日,鹽泰錫常宜鐵路將於年底開建的消息讓泰州人民沸騰了。這條位於江蘇南北中軸線上的高鐵通道,途經鹽城、泰州、揚州、無錫、常州、宜興等城市,跨越長江天塹,將結束泰州沒有高鐵過境的歷史。

  彌合城鄉差距,讓農民在城鄉一體中收穫穩穩的幸福,也是江蘇在改革創新、推動高品質發展上爭當表率的“主修課”。

  在淮安市淮陰區三樹鎮旺梨園新型農村社區,一棟棟白墻黛瓦的中式別墅映入眼簾;在徐州市銅山區棠張鎮沙莊村,全民參與垃圾分類成為新風尚;在常州市金壇區儒林鎮柚山村,詩園民宿、阡陌蟹塘、山水田園詩社等景點別具意蘊,螃蟹養殖、銷售、旅遊觀光等産業深度融合……一個個美麗村莊,構成江蘇“新魚米之鄉”的時代符號。

  “城市與鄉村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城鄉都將長期共生。”省發改委區域處有關負責人表示,江蘇正積極改革創新,探索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塑造新型城鄉關係,努力打造“都市裏的村莊”和“擁有田野的都市”。

  制度創新,使沉睡資源“活起來”——南京市溧水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納入省級試點,啟動鎮街5宗地塊入市掛牌工作,同步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

  機制創新,將高端資源“聚起來”——溧陽市社渚鎮借力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江蘇省青蝦産業技術體系,打造國內最大的青蝦交易市場;

  方式創新,把特色資源“用起來”——宜興市依託省現代農業産業示範園,以稻米全産業鏈發展為軸心,形成産業化聯合體,實現稻米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今年上半年,試驗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69萬元,同比增長14%以上。

  2021年前三季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227元,同比增長10.9%。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延續了前幾年的態勢,繼續領跑于城鎮居民,兩者收入差距進一步收窄。

  緊扣“和諧”,打造“美麗中國現實樣板”

  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生態環境是江蘇“爭當表率”的應有之義。

  雜亂的蘆葦蕩變身連片花海,單調的堤頂公路變身觀光道路……國慶長假期間,一批批遊客來到南通海門臨江新區東布洲長灘公園,聽江濤陣陣,享秋日美景。

  “總書記讚嘆南通五山濱江環境發生了滄桑巨變,更加堅定了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信心。”南通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程煒説,對照新要求,南通以生態綠廊“勾勒”江海,今年全面啟動沿江沿海生態景觀帶建設工程,推動其整體面貌煥新、功能重塑。

  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已經成為江蘇全省上下的鮮明共識。

  2020年,省委、省政府決定,高起點推進美麗江蘇建設,並將此上升到事關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新形勢下推動高品質發展重要抓手的高度,系統規劃、整體推進;省委十三屆十次全會勾畫了目標願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打造美麗中國現實樣板,在率先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上走在前列……令人嚮往的美麗江蘇,漸行漸近。

  800里長江江蘇段,“渚清沙白鳥飛回”美景再現。長江生態系統的指示物種江豚,在長江南京段的數量由5年前的20多頭增至如今的50多頭;近一年,長江南通段觀測到江豚59次。

  萬頃碧波的蘇州東太湖,清風徐來。“以前,東太湖全是圍網養殖和圍墾種田,湖水黑乎乎的,現在越變越清。”太湖之變,讓蘇州市吳江區水務局基建處主任蔣建榮感觸很深。

  “我們牢記囑託,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一年來,率先打好碧水保衛戰、河湖保護戰,治理問題3.8萬個,84%的重要河湖生態評價達到優良,推動了河湖生態的轉折性變化。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全國第一,國務院通報表揚;河長制實踐入選治國理政案例,今年6月15日在北京向國際社會發佈。”省水利廳廳長陳傑説。

  生態自覺內化於心,外化于行。越來越多的地區主動探索綠色轉型,提升發展“含綠量”。

  溧陽憑藉“三山一水六分田”的生態優勢,轉變發展理念,走出“生態立市”的發展新路。溧陽市委書記徐華勤介紹,2020年,溧陽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百強第25位、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第19位。

  放眼江蘇大地,綠色發展動力澎湃。一年來,江蘇積極謀劃、大膽探索,用創新舉措夯實美麗江蘇生態基底——

  “正負清單”同步發力——編制第一批沿海地區建設項目環境準入負面清單,從源頭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率先出臺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實施方案,推進精細化執法,“守法重獎、違法嚴懲”。

  “嚴查巧管”互補共促——項目省市縣三級環評聯動審查,全面開展長江、太湖流域排污口排查整治,完成太湖流域4萬多家涉磷企業排查;同時,完善江蘇“環保臉譜”體系,對22萬多家企業和所有區縣政府環保行為評價賦碼,健全非現場監管和公眾參與模式。

  如東沿海首現野生斑鷺、太湖桃花水母重現、連雲港灌河口偽虎鯨群回歸……越來越多出現在社交媒體的“生動鏡頭”,正成為江蘇“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交相輝映的生動注腳。

  面對複雜多變的全球環境,一年來,江蘇頂風揚帆、破浪前行。2020年,全省GDP歷史性突破10萬億元大關;2021年前三季度,全省GDP同比增長10.2%。與此同時,通過不懈努力,“我省實現了生態環境從嚴重透支到局部改善,再到全面好轉的歷史性轉變。全省總體生態環境創新世紀以來最好水準。”

  回望歷史,敢於探路、勇於領跑,江蘇從不墨守成規;承載囑託,改革創新、爭當表率,江蘇必當闊步向前!(新華日報 記者 杭春燕 付奇 沈佳暄 許海燕)

編輯:陳小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