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頻道消息:居住在南京市浦口區星甸街道高廟村的退休鄉村幹部滕衍富,雖然已過古稀之年,但每個工作日都會出現在星甸街道高廟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他個頭不高,有些清瘦,但身著志願者紅色的馬夾顯得格外精神。
退休鄉村幹部滕衍富
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任職村文明新風尚理事會調解員和宣傳員,是他退休後的第三個崗位了。無論是退休前的大隊會計還是水利技術員,也不論是退休後的自辦居家養老院,還是籌建的關心下一代工作室,還是如今的村文明新風尚理事會成員,他總是愛崗敬業,退休不褪色,保持著吃苦在前,不計得失,無私奉獻,在幫助他人中獲得快樂。
退休鄉村幹部滕衍富(左三)與志願者交流
星甸街道老石橋鎮是南京市重點關注留守兒童村鎮,父母外地打工孩子的家庭監護、教育基本是隔代老人來承擔。
滕衍富主動聯繫供電局、交警大隊等相關安全單位的專家,走進校園開展各類安全教育。每到節假日,他帶領幾個同事時刻伴隨孩子左右,提醒上街過馬路的孩子要一慢、二看、三通過;提醒孩子在家裏不能玩火碰電,提醒孩子的爺爺奶奶安全用火用電。
星甸街道是浦口區最邊遠的街道,與安徽和縣、全椒縣接壤,被稱為浦口的“西伯利亞”,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年輕人基本離開家鄉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生活。特別是一些年紀大、身體不好的老人,因生活不能自理和無人照顧而煎熬著。早幾年在床下摔倒的,生病去世無人知曉的事都有發生。看到這樣不應該有的場景,聽到這些不應該發生的故事,滕衍富痛心之餘,辦起了居家養老院。
徵得政府相關部門的同意和支持,滕衍富利用村裏的幾間公益房開始籌建居家養老院,搞裝修、購設備,還動員幾個鄉親前來做服務員。2011年,經過他半年時間的努力,這個邊遠地區首家居家養老院——石橋居家養老院終於開業了。這其中他吃了多少苦、自掏了多少腰包,他自己也説不清。
居家養老院很快成了這個地區失獨老人、無人照顧老人溫暖的家。老人們不僅在這裡吃得飽,住得好,而且每到佳節還能領到節日禮品和零花錢,每年春節還能拿到壓歲錢。
滕衍富是土生土長的高廟人,他熱愛這塊土地,熱愛這裡的鄉親,這裡一直擁有著淳樸的村風民風。前幾年,由於地方區劃整合高廟村由五個村合併而成。人口多了,姓氏複雜了,似乎給居民人與人之間,村民與幹部之間的關係也添了幾分雜亂。村幹部佈置工作開個大會都難。有時村民大會因爭吵而不歡而散,這樣不正常的的風氣讓滕衍富非常痛心。村裏因此成立文明新風尚理事會,他不顧自己的年邁,主動擔任理事會成員,並積極配合街道和村裏積極開展工作,宣傳移風易俗、厚養薄葬理念。
眼下村文明新風尚理事會做的事更多。他是村民們信賴的老黨員,村民們喜歡的志願者,他堅持上門宣傳移風易俗,推行減辦紅白喜事,剎住了盲目攀比、大操大辦的不正之風,樹立了文明新風尚,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評。
從53歲退下來再幹,到今年73歲的20年裏,他的奉獻助人行為沒有一分錢回報,可穿著紅馬甲行走在街頭和村民家中的他總是樂呵呵地説:“這20年我收穫了助人後的喜悅,兩個兒子都有份好工作,兩個孫子都考上了好大學,這是多大的恩報啊。”(文/圖 林靜 李海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