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盱眙全力打造長三角現代化山水文化名城 努力實現“好生態”催生“好經濟”
以龍蝦節為引領,舉辦“遊盱眙 剋龍蝦”文旅大惠民活動;依託天泉湖旅遊度假區,策劃舉辦2021盱眙星空節;聚焦全域旅遊,建成全域旅遊集散中心暨龍蝦博物館……一個個文旅推廣活動備受關注,一項項旅遊配套項目紮實推進,山水人文地的盱眙縣域特色文旅品牌持續落地開花。
“探索全域旅遊新路徑,全力打造長三角現代化山水文化名城,到‘十四五’末實現接待國內外遊客95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超百億元。”盱眙縣委書記鄧勇説,盱眙山水兼備,旅遊資源豐富,旅遊産業基礎較好。為讓好山好水真正變為“真金白銀”,盱眙將創成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作為“十四五”時期重點重抓的十件大事之一,以實現“好生態”催生“好經濟”。
精品規劃 引領全域旅遊
走進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全域提升項目現場,只見軍部紀念館、新四軍文化藝術館兩館合一的景墻已完成主體建設,主館工程已進入尾聲。“歷時一年半,經多輪論證、修改,兩館展陳大綱編制5月18日通過上級批准,目前各項工作均在穩步推進中。”紀念館館長卞龍説,對照國家有關重點紅色旅遊景區建設標準和4A級景區復核要求,他們高標準規劃、全面提升紀念館服務品質,爭創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盱眙突出規劃“一盤棋”、佈局“一張網”,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抓手,出臺全域旅遊發展實施意見、創建方案,聚力“河湖聯動、兩山相望”路徑,全面實施“三區兩廊兩園一基地”3221工程,以天泉湖旅遊度假區和大運河盱眙段“一南一北”兩個核心區域,推動各景區串珠成鏈、織線為錦。
大運河淮安“百里畫廊”盱眙段是“3221”工程重要支撐,盱眙堅持以水為背景、以生態文旅為定位,以打通環湖生態綠色廊道為基礎,以實現“堤固、路通、圩退、露水、顯綠、富民”為目標,將其打造成為洪澤湖親水近水、休閒旅遊最佳目的地。
7月12日,盱眙縣全域旅遊專題培訓班在浙江大學開班,聘任23名顧問為盱眙旅遊發展問診把脈。盱眙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資金、機制、人才等方面強化保障,“縣財政設立2000萬元旅遊發展專項引導資金,鼓勵和扶持旅遊産業新興業態發展。”
融合發展 推動旅遊升級
8月23日,盱眙第一山、明祖陵兩景區入選省“運河百景”標誌性運河文旅産品。國慶假期,這兩個景區推出系列活動,再次在朋友圈刷屏。“這裡的山,這裡的水,這裡的鄉村田園氣息,正是我想要的。”來自蘇州的張青藍帶著一家人慕名前來“打卡”。
文旅融合,彰顯山水和文化。盱眙搶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戰略機遇,投資超20億元打造第一山歷史文化街,成為“江蘇最美運河地標”;明祖陵景區整體改造升級,泗州城遺址進一步保護和提升;投資1.2億元建成大雲山漢王陵博物館,發力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盱眙象山公園建成象山國家地質博物館,被稱為“江蘇馬爾代夫”。
發展全域旅遊,在“+”上下功夫。盱眙以“旅遊+文化”“旅遊+農業”“旅遊+康養”“旅遊+工業”“旅遊+研學”為突破口,推進旅遊與産業融合發展,不斷豐富旅遊業態與文化內涵。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的天文科技館,可同時容納300名以上學生開展研學實踐活動,年接待量超5萬人次。去年新建民防館,開創國內“探險式”民防科普教育體驗新模式。8月,盱眙4天內連續舉辦兩場雲簽約,投資55億元的榮盛·盱眙星空小鎮文旅項目和50億元的朱雀康養生態谷項目相繼落戶。此外,以怡亨酒莊為引領的一批鄉村旅遊區初見成效,融合各鎮街的“蝦稻共生”産業,現代高效農業項目和農旅融合穩步推進。
一蝦先行 助力特色旅遊
“有滋有味,是讓人須臾之間戀上盱眙的‘魅力密碼’。” 6月5日,盱眙“2021簋街不夜節·盱眙龍蝦周”活動在北京簋街啟動,引來食客滿堂。
盱眙堅持“以蝦為媒、以蝦會友、以蝦招商”的發展理念,探索出“一蝦先行、鎮景融合”的全域旅遊發展之路,獲批國家4A級景區4家,獲得省級旅遊度假區、省工業旅遊區、省鄉村旅遊重點村等多項榮譽,旅遊業態進一步豐富。“五一”假期,在“龍蝦經濟”帶動下,盱眙各大賓館、飯店以及專營龍蝦店消耗龍蝦200噸,景區景點遊客數比去年同期增長34.63%,“龍蝦經濟”成為撬動盱眙旅遊消費的強引擎。
緊扣“3221”工程,盱眙梳理出37個文旅項目。推進大雲山、龍蝦小鎮景區提升創建,啟動S601風景廊道規劃編制,深化設計淮河文化遺産休閒廊道,佈局泗州城、明祖陵、下草灣、第一山、項王城、甘泉山等多個節點,打造盱眙綠色富民的“百里畫廊”“文化長廊”“歷史長廊”“經濟走廊”。新時代、新征程,盱眙全域旅遊建設正提速步入發展“快車道”。 (新華日報 記者 陳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