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1年度綜合排名居全國第21位 探尋常州國家高新區跨越發展背後的創新密碼
“兩特三新一智慧”六大主導産業完成規上工業總産值2128.6億元;“1+7+4”創新政策精準落地;企業科技創新積分制試點啟動實施;高新技術産業投資127.5億元;規上高企研發機構覆蓋率達85.1%……一組硬核數據,勾勒攀登軌跡。
2022年2月,常州國家高新區科技創新又一次迎來高光時刻。科技部火炬中心公佈2021年度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結果,常州國家高新區名列第21位,較2020年排名提升2個位次。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常州國家高新區累計高新技術投資超200億元,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産值比重達60.6%,科技創新之光更加閃耀。
産業創新 建強發展主戰場
國家高新區現已成為國民經濟高品質發展重要支撐,同時也是區域創新驅動發展的主引擎。2021年,常州高新區規上工業總産值、製造業投資均位列全市第一。産業質地好、工業骨骼硬的區域經濟成色,成為常州高新區30年來不斷趕超、跨越的內功和底氣。
2021年11月,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大學、常州捷佳創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參與完成的“高效低成本晶硅太陽能電池表介面製造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實現了中國光伏行業在國家科學技術大獎上“零的突破”。名單中的捷佳創公司同年入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在推動常州高新區發展的諸多力量中,企業作為創新“主陣地”功不可沒。
當前,城市競爭回歸産業主賽道。常州高新區製造業基礎紮實,掌握“獨門絕技”的行業隱形冠軍眾多。據統計,2021年,常州高新區全年組織申報高企632家,申報省高新區獨角獸企業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共529家。全年新增省級工程中心21家、院士工作站1家,規模以上高企研發機構覆蓋率達85.1%。全面加強與省産研院對接協作,推進太平洋電力、漢森機械等與省産研院共建聯合創新中心達10家,數量居全市第一。
對高新技術企業來説,“速度”往往十分重要。新創碳谷項目創造了“三個一”的項目建設“加速度”:從完成簽約到正式開工、從開工建設到單體封頂,分別用時100天;從開工建設到首條産線啟動,用時1年。新創碳谷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談源不禁為“高新速度”點讚。新創碳谷看中的是“高新速度”,常州高新區看中的是産業的未來。
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常州高新區“兩特三新一智慧”産業有了堅實的基礎。2021年,全區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産業産值規模躍升至580.4億元,智慧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裝備製造産業産值規模均突破400億元,新材料、新醫藥及醫療器械産業産值規模達到100億元。瞄準主導産業及産業鏈關鍵環節全面發力,常州高新區加快特色産業向地標産業轉變的步伐。
生態創新 蓄積澎湃強動能
在發展新藍圖中,與産業並重的,是持續激發澎湃創新動能。高新區的競爭,從産業、創新方面的競爭,擴展到生態的競爭。
常州市出臺創新“意見30條”“政策20條”、常州高新區“1+7+4”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和26個配套實施細則……一系列創新政策利好加持,讓常州高新區創新生態雨林繁茂生長。新政實施以來,累計獎勵高企培育及認定1.63億元、獎勵企業研發投入3119萬元,為企業創新釋放更多政策紅利。
值得關注的是,常州高新區高端創新資源正呈加速聚集態勢。常州電信5G創新生態實驗室、常州先進陶瓷智慧傳感技術研究院、江蘇中科聚合新材料産業技術研究院正式入駐;南師大常州創新發展研究院軟體測試公共平臺通過CNAS認證,南大常高新環保産業技術研究院孵化的龍城英才企業恩宜瑞公司銷售近億元,江蘇天匯空間信息研究院獲省發改委省級戰略新興産業發展專項資金,常州人工智能與倣生機器人研究中心成立1年即入駐孵化項目12個,江蘇集萃安泰創明先進能源材料研究院完成融資1億元,培育獨立業務企業2家。創業載體能級躍升,實現能量“聚變”。全年新增省級孵化器2家、眾創空間4家、加速器1家,數量居轄市區第一,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原動力”不斷增強。
2020年12月,常州國家高新區入選首批全國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小積分“兌”出新動能,全區20377家企業競逐積分榜;打造“菁常匯”科技活動品牌,全年開展政企對接、銀企對接、校企對接活動20余場;織密線上線下科技服務網,上線運行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常州高新區服務平臺網站2.0版,線上“一站式服務大廳”集成科技業務網上辦、科技資源一網通;線下吸引研發設計、科技金融、知識産權等專業優質服務機構進駐,實現科技服務內容全覆蓋。
在這樣的創新生態中打拼,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在常州高新區創業十餘年的中簡科技董事長楊永崗説:“包容‘十年不鳴’、靜待‘一鳴驚人’的創新文化,吸引了一批批國內外創業者,讓人才在常州高新區創業無擾、創新無憂、創造無憾。”
從一個元素到一個産業,從一根碳纖維到一個上市公司,楊永崗的創業故事,生動詮釋了這片高新土地上“懂得、舍得、等得”的創新定力。去年12月,中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期高性能碳纖維及相關産品項目奠基,著力實現“鏈式整合、園區支撐、集群帶動、協同發展”,把碳纖維産業打造成一張新的“名片”。如今,在常州高新區,這樣的創新創業故事每天都在發生。
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常州高新區全年申報國家級各類計劃18人,入選國家外國專家計劃6項,在全市佔比67%,入選省“雙創計劃”6人,入選省引智計劃1人,入選江蘇省政府友誼獎1人;外國高端人才和專業人才總量564人,全市第一。“以企引智、以載引智、以資引智、以才引智”成效初顯,全年組織申報“龍城英才計劃”155個,僅合全藥業研發中心一個項目,就吸引集聚3000多名研發人員入駐。
開放創新 融入新發展格局
越開放,越發展。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常州國家高新區加大開放創新力度,積極融入全球創新合作網絡。以對瑞士創新創業合作為重點,以中瑞(常州)國際産業創新園為核心載體,加大國際創新創業合作互動交流力度,加強與國際創新産業高地聯動發展,加快引進集聚國際高端創新資源,深度融合國際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
常州“國際化智造名城”的城市發展定位,與瑞士在高端製造業領域的優勢相契合,為推動中瑞合作打下堅實基礎。2021年10月21日,常州國家高新區承辦中瑞創新創業合作啟動會,中瑞雙方16個園區負責人參加會議,共謀合作發展。在科技部火炬中心搭建的良好互動平台下,圍繞重點産業領域深入挖掘對接需求,積極探索和推動與瑞士科技園區間建立長效合作機制。目前,全區有歐洲投資企業145家,其中,瑞士在區投資企業達20家,50%以上是規上企業。
走進中瑞(常州)國際産業創新園,智慧裝備製造、碳纖維複合材料、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等産業已成集聚之勢。截至目前,已招引美德樂、碎得、麥格納、科泰思、亮智等16個國際領先的産業項目入駐,累計總投資超3億美元。
通過對外高水準開放合作、對內高品質輻射帶動區域創新,常州高新區積極佈局全球市場,發揮科技創新“主引擎”作用。
隨著市場競爭愈加激烈,本地民營中小企業産生技術替換、産業升級等方面的內在需求。同時,本地民營企業的對外開放合作也有良好的傳統和基礎。基於此,常州國家高新區制定了《科技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的實施辦法》,引導、支持企業充分利用市場靈活機動的特點,開展離岸創新探索,實現國際科技合作的生根落地。2019年以來,獲省、市立項支持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達25項。
當前,海外並購已成為龍頭企業開發海外市場、短期內突破資源能力瓶頸、迅速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主流方式之一。常州國家高新區支持龍頭企業採取海外並購等方式,設立離岸研發機構,集聚技術創新資源。目前,天合光能等多家龍頭企業在德國、瑞典、美國、澳大利亞等10余個國家設立了離岸創新中心。
以中瑞合作為支點,常州高新區不斷加強全球産業創新聯動協作,促進技術、資本、人才有效對接、有力協同。推進中歐(中瑞)創新中心、智慧製造國際共享平臺等建設,探索中瑞創新創業合作離岸創新中心、離岸孵化平臺、國際共享平臺等新模式。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支持,探索“研在域外、海外,發在常州高新區”的合作模式和協同機制,助力構建“開放包容、互惠共享”國際科技合作新格局。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對30年高新征程最好的致敬,是書寫新的高新篇章。
而立之年的常州高新區,正在開始一場新的“攀登”。瞄準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克難、挺進、努力登頂。(新華日報 作者 唐穎 史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