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提質 為孩子開啟更美好未來
來源:新華日報  |  2022-03-07 10:52:14

  回首2021年,“雙減”是熱度最高、影響範圍最廣的教育改革舉措之一。從校內到校外、從家長學生到校長老師,無不感受到政策實施帶來的變化。

  2022年,“雙減”工作仍將被擺在突出位置、作為重中之重。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繼續做好義務教育階段減負工作”。如何深化“雙減”,讓學校成為“減負提質”的主陣地?如何盤活校內外資源,形成多方合力?如何以“雙減”為杠桿,撬動基礎教育整體變革?代表委員們提建議、話期盼,他們的建言獻策都指向一個最終目標——構築以育人為中心的教育新生態圈,讓孩子們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減負”不“減質”,把學校教育主陣地真正“立”起來

  “雙減”實施以來,變化最大、家長和學生感受最明顯的,是對校外培訓機構的治理。教育部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原來的12.4萬個義務教育階段線下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到9728個,壓減率為92.14%;原來的263個線上校外培訓機構也壓縮到34個,壓減率為87.07%。中小學生的作業總量也得到有效控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的學生由“雙減”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

  南京新城小學六年級學生家長蔣先生説,今年寒假學校作業量大幅縮減,孩子有了充足時間走訪親友和研究自己喜歡的賽車。

  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朱曉進調研發現,害怕孩子落後於人,仍有少數家長用“一對一”“眾籌家教”等方式給孩子補課,“費用翻番,負擔更重”。在他看來,把孩子從校外機構“奪”回校園,關鍵要讓校園生活和課堂更有品質。“我們仔細研讀‘雙減’有關政策文件,不難看出,其改革方向應是聚焦在校內,政策的指導方向,是進一步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

  如何確保孩子能在學校教育主陣地上“學好學飽”?朱曉進建議,探索延時服務師資激勵措施,鼓勵引導優質校外培訓資源參與校園公益服務,提升活動豐富性、專業性、選擇性,提高課後服務品質,增強吸引力;以校外資源時間置換在校教師教科研空間,切實減輕教師負擔,鼓勵教師聚焦課程整合、課堂效率、作業設計等方面提升工作品質和效率;建立健全教師實績評價機制,根據發展需要科學增加教師編制,實施彈性上下班制度等。

  在全國人大代表、泰州市海陵區教師發展中心研訓員吉桂鳳看來,“雙減”落實到課堂中,不僅僅是作業量的“減”,更重要的是學習興趣的“增”,學習方法的“增”。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是課堂學習的“最初一公里”,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增強學生自我調控能力,才能將“減負提質”落到實處。“在這個過程中,最關鍵要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多措並舉提高教師專業水準。課後服務會增加教師工作量,建議通過增加編制和返聘退休教師等辦法解決,音體美科技教師的結構性矛盾亟需解決。”

  統籌校內外資源,讓課後延時服務更精彩

  “雙減”“減”出來的時間,應由多樣化、個性化的課後服務來充實。但全國人大代表、淮安市教育局局長皇甫立同調研發現,目前一些學校在豐富課後服務上有些“力不從心”,特別需要加大“專業加特長”教師的引進和培養力度,有的位於市中心的學校由於面積有限,提供課後延時服務的場地也略顯跼踀。

  在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看來,提升“雙減”效果,發揮好政府、社會以及家庭的協同作用同樣重要。“學校課後服務不必局限于校園,博物館、科普基地、田間地頭、企業工廠都可以成為學生的實踐基地。”他建議,教育部門要引導學校、社會開展公益性質的託管、文體培訓,以五育並舉的項目制為目標,重新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培育學生的時間管理、情緒管理以及生涯規劃等重要素養。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教授賀雲翱也帶來了相關建議。“學校可與社會各方面優秀人才建立合作關係,比如退休教師、大學教師、大學學生、非遺傳承人、各行業優秀從業者、各領域專業人士等,統籌各方力量參與課後延時服務。”

  具體操作層面,賀雲翱也給出不少辦法:建議學校充分利用社會有效資源,通過租用、與社會公共機構合作等方式以解決場地和設備不足問題;可建立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課後延時服務的信用管理制度;建立相關監督機制、考核機制、準入退出機制;國家機關構建融合各種社會力量的平臺,調動企業、大學、社會公益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學校課後延時服務等,促進課後延時服務事業健康發展。

  打破“唯分數論”,構築教育新生態圈

  社會各界對“雙減”的關注,並非局限于作業和校外培訓,更包含了對教育改革繼續向縱深推進的期待。

  “‘雙減’不是簡單地做減法,而是要為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做加法,向‘人民滿意的教育’越走越近。”朱曉進説,在塑造良好教育生態的過程中,要讓學校和家庭擁有更多教育自主選擇權,真正回歸教育的初心使命。

  推進“雙減”政策,“治本”仍在於教育評價改革。施衛東提出,進一步均衡資源配置、提高教育品質、縮小教育差距,同時突出素質教育導向,優化教育評價方式,深化中高考改革,打破學校教育“唯分是從”的困局。探索中考引入素質學科過程性評價,減少中考科目層層加碼,從根本上紓解教育焦慮。朱曉進則建議加快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推進義務教育綜合素質評價標準落地,同步深化高考中考改革,確保命題方向與“雙減”精神相吻合,讓考與學相匹配。

  “雙減”的重要目的是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要達到均衡,既要把一端過重的負擔實實在在減下來,也要在另一端實事求是應對部分拔尖創新人才苗子“吃不飽”的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外國語學校國際部主任李鴻彬建議,對《中小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和地方相關政策作適當修改,增加關於超常學生跳級相關內容,包括超常學生的認定方式和標準、跳級的操作程式、“插班制”或“走班制”教學形式安排等,為其提供更適合的學習環境。

  “推進‘雙減’落地落細,無論是學校、家長還是社會的責任都不能減,要通過共同發力,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皇甫立同認為,“雙減”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抓住關鍵環節,在引導家長樹立科學教育理念、提升教育品質、推進教育優質均衡、建立校外培訓機構管理常態機制等方面持續發力。(新華日報 記者 楊頻萍 陳月飛 顧敏)

編輯:陳莉莉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