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江蘇 高品質發展綠意盎然
來源:新華日報  |  2022-03-25 09:49:21

  原標題: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生態環境實現歷史性轉變 ——錦繡江蘇,高品質發展綠意盎然

錦繡江蘇 高品質發展綠意盎然

南京長江三橋生態濕地鶯飛草長、春意盎然,萬株綠植與江灘坡地、水體有機融合,呈現出春天最美的生態景觀。新華日報 記者 余萍

  過去不常見的江豚又活躍在長江江蘇段,桃花水母重現太湖,幾近絕跡的四鰓鱸魚批量回遊燕尾港,消失10年的偽虎鯨出現在灌河口……近年來,江蘇省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始終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品質。過去一年,在全省經濟快速發展、GDP增量全國第一的情況下,PM2.5平均濃度首次以省為單位達到二級標準,改善幅度為長三角地區第一;在國考斷面數量翻番、全國最多的情況下,優Ⅲ斷面比例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提升幅度超過全國平均水準,長江幹流水質保持Ⅱ類。全省生態環境加快實現從嚴重透支到局部改善,再到全面好轉的歷史性轉變。

  牢記“國之大者”,扛起生態文明政治責任

  江蘇省委、省政府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2018年以來,省委常委會會議38次、省委深改委會議6次,省政府常務會議48次、省長辦公會議14次、省政府黨組會10次、省政府專題會議23次研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累計作出相關批示1230件。

  在太倉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工園區,曾有一家2009年搬遷過來的塑膠助劑廠,年上繳利稅達4000萬元,但生産工藝中涉及高危工藝,污染物排放量也較大,企業距離居民區僅250米。“我們按照‘三線一單’重新定位,這家企業與園區産業定位不符合,而且不符合園區的國土空間環境管控距離要求,因此將其列入了關停清單。”站在被關停的企業門口,太倉港區安全生産與環境保護局副局長陸健峰介紹,港區與企業簽訂關停補償協議並關停廠區,補償費用共1.5億元。目前廠區已基本拆除完畢,遺留危廢、固廢已基本處置完畢。

  放眼全省,綠色轉型和安全發展穩步協同推進。2021年,全省新增國家綠色工廠25家、綠色園區3個、綠色供應鏈管理示範企業9家、綠色設計示範企業8家,認定省級綠色工廠186家。

  2021年12月底,隨著鹽城海域最後一批海上風電機組並網,我省海上風電裝機突破千萬千瓦,佔據全國“半壁江山”。該項目投産後,每年發電量350億千瓦時左右,相當於鹽城市一年全社會用電量,可節約標煤10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660萬噸。

  新能源是改善能源結構、推進綠色轉型的必然選擇。2021年以來,圍繞能源變“輕”轉“綠”,江蘇省緊盯綠色能源基地建設,在風電領域“産出”“傳輸”和“消納”全鏈條上取得豐碩成果。去年6月底,國內首個旋轉流潮汐海域海上風電項目在連雲港建成投産;2021年11月下旬,年內國內最大的海上風電消納工程——鹽城豐海輸變電工程投運,將滿足江蘇“北電南送”和西北部清潔能源入蘇的需要……

  在全國率先建立環境應急管控停限産豁免機制,強化“幹好幹壞不一樣”的鮮明導向;率先推行斷面污染上游責任舉證制度和水環境區域“雙向補償”制度,運用經濟杠桿激發各地治污動力;率先實施企業環保信用評價,配套實施差別水價電價政策;率先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累計啟動賠償案件數量居全國前列;率先在全國以生態功能區為單位設立9家環境資源法庭,實現“最嚴司法”守護;率先開展全省城鎮水污染物平衡核算,基本摸清污水收集處理能力缺口……作為全國唯一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江蘇以實際行動踐行“國之大者”。

  堅持問題導向,治污修復並重

  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不僅是發現問題的“顯微鏡”,還是醫治痼疾的“手術刀”。近年來,江蘇省把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長江經濟帶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全國人大執法檢查發現問題整改等作為重要抓手,推動解決了一批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泰興濱江污水處理有限公司曾在長江岸邊違規堆存約4萬噸污泥,如今這個“黑色泥坑”已變身“綠色林海”。當地投入約1.3億元修復,處置污泥5.87萬噸,收集處理污水約6萬噸。為深刻吸取教訓,加強警示教育,泰興市在濱江污泥堆存原址,以3個生態涵養池為基礎,建成泰興市生態文明教育基地,並納入泰興段長江生態濕地和綠色廊道項目。

  在解決突出問題方面,2021年以來,江蘇省重點開展打擊廢水偷排直排、危廢非法處置、生態破壞等六大專項執法行動,開展首季爭優、春夏攻堅等專項行動,全年完成治氣重點工程1萬餘項、重點任務6萬餘項,完成太湖流域排污口排查及涉磷企業調查,實施115項近岸海域污染物削減工程。

  隨著環境品質的持續改善,末端治理的邊際效益遞減,更加需要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排放。近年來,江蘇省及時轉思路、轉方法,適時提出強化源頭治理的要求,形成治理方案,實施治理措施,推動環境品質持續改善。

  乙太湖治理為例,總磷濃度居高不下一直是困擾江蘇的難題。為此,江蘇省堅持從上游地區管控、支流支浜治理、排污口和涉磷企業排查整治等方面,斬釘截鐵地推進控源截污、源頭治理,大幅減少入湖污染物,2021年,湖體總磷濃度同比大幅下降22.7%,達到近10年同期最低值。陳東港、殷村港等8條主要入湖河流(佔15條主要入湖河流總水量的70%-80%)總磷入湖通量同比下降21.2%。

  為督促地方政府履行生態環保責任,江蘇省還對13個設區市開展省級例行督察和專項督察,出臺《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約談辦法》,進一步明確約談情形、約談範圍、約談權限、約談程式,規範約談工作。2018年以來,省政府每年掛牌督辦一批突出環境問題,前4年掛牌督辦的98個問題已經完成整改,今年新確定的20個問題正在推進整改。

  改革創新,擦亮發展“綠”底色

  2021年以來,江蘇省創新打造企業“環保臉譜”,在手機上查看對應的表情包,就能立即知道企業環保工作做得好不好。對於連續獲得滿星的“笑臉”企業,生態環境部門將降低執法檢查頻次,不僅能減少對企業正常生産的干擾,還能提升精準執法效能。

  “‘環保臉譜’是一個集成改革和制度創新。”省生態環境監控中心主任吳昌子一邊點進“江蘇環保臉譜”微信小程式,一邊告訴記者:對企業來説,“環保臉譜”可以幫助企業主動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推動企業更好履行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對生態環境部門來説,“環保臉譜”有助於提升服務和監管效能。

  以改革創新之舉,擦亮發展“綠”底色,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江蘇步履鏗鏘——

  建立長效生態環境投入機制。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舍得花錢投入,該投的錢決不吝嗇。“十三五”期間,全省一般公共預算環保支出達2085億元,年均增長8.5%,2021年支出達447億元。在2022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財政相對緊張的情況下,又將省級環保專項資金從18億元上調增加至26億元,增加了44%。

  支持推動“綠島”建設。2020年,為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幫助中小市場主體提高治污成效、降低治污成本,江蘇省創新開展“綠島”建設,按照“集約建設、共享治污”的理念,共建共享環保公共基礎設施,降低中小企業治污成本。兩年來啟動實施了兩批共187個“綠島”項目建設,建成運行56個。

  推動産業園區生態環境政策集成改革。經過試點,江蘇已經形成具有推廣示範意義的改革項目60多個,在解決園區項目落地、治理成本、基礎設施、執法監管、精細化管理等方面的難題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江蘇省還在沿江省市中率先啟動長江入河排污口監測、溯源、整治工作,將太湖排污口排查整治範圍由沿湖2公里拓展到全流域,今年將完成全省域排污口排查工作。印發《江蘇省推進環太湖地區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範區建設工作計劃》,在無錫市宜興市、常州市武進區、蘇州市吳中區開展示範區建設試點工作。基本建成全省危險廢物全生命週期監控系統,全省重點涉危廢企業全部納入新系統監管。

  在這片有風景、有底蘊的土地上,江蘇正在描繪以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更為絢麗的篇章。(新華日報 記者 吳瓊 王靜)

編輯:楊心怡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