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姑蘇區:共同抗“疫” 點滴溫暖匯成“暖流”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2-03-31 19:26:59

  國際在線江蘇報道(韓小強 通訊員 王莉莉):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蘇州市姑蘇區廣大市民群眾、黨員幹部、社區工作人員、志願者齊上陣,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默默奉獻著自己的力量,用點滴溫暖匯聚成一股股“暖流”,消融著疫情帶來的絲絲寒意。

  居民化身“配送員” 每天運送物資超百斤

  疫情期間,姑蘇區金閶街道三元四村居民李志強化身“配送員”,每天為居家健康監測人員義務運送各類物資超百斤,日行兩萬步成為李志強的日常。

蘇州市姑蘇區:共同抗“疫” 點滴溫暖匯成“暖流”_fororder_officeArt object

李志強(左)在為群眾配送物資 供圖 姑蘇區宣傳部

  “每天送的蔬菜、冰鮮、外賣、快遞比較多,都是一些生活必需品。”李志強説道。由於小區是老新村,五樓、六樓都要自己爬樓上去,“因為我就是本小區的居民,有居民需要緊急送東西的,夜裏11點多我也會幫忙送上門,就是想為大家出一份力。”

  “風火輪+小喇叭” 哪需要去哪

  “堅持‘防疫三件套’,堅持繼續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注意個人衛生……”每天,滄浪街道東大街社區退役軍人志願者許健華腳踩平衡車,手持小喇叭,在小區內一遍遍地跑著,向居民宣傳防疫知識。

蘇州市姑蘇區:共同抗“疫” 點滴溫暖匯成“暖流”_fororder_officeArt object(1)

志願者許健華(左)在進行疫情宣傳 供圖 姑蘇區宣傳部

  許健華今年66歲,在社區做志願者已經有4年多時間。在這次疫情防控的一線,他常常一幹就是12個小時以上。協助社區開展防疫宣傳、運送物資……哪缺人,許健華就到哪去,因此被大家親切地稱為“風火輪”大叔。

  巾幗戰“疫”情 母女齊上陣

  在核酸檢測點維持秩序、信息採集、發放採集卡,參與社區卡口執勤……疫情發生以來,虎丘街道虎丘路社區的戴阿姨和她的女兒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築牢疫情防線貢獻著巾幗力量。

蘇州市姑蘇區:共同抗“疫” 點滴溫暖匯成“暖流”_fororder_officeArt object(2)

戴阿姨(右)在進行小區人員測溫 供圖 姑蘇區委宣傳部

  戴阿姨的丈夫是一名殘疾人,本身家庭困難的她,仍堅持開展志願服務,忙碌在疫情防控的一線,為周邊居民提供各類幫助。

  “這些年來,在我們家最困難的時候,社區幫助我們很多,現在疫情期間,社區壓力也大,正是缺人手的時候,我和我的女兒加入到志願者隊伍,希望能為社區疫情防控貢獻一份力量。”戴阿姨説道。

  志願者用漫畫記錄抗“疫”點滴

  每天5時起床,洗漱完畢,穿好防護服,上門通知居民起床做核酸檢測,協助醫護人員上門採集相關信息,之後為管控區的居民送早餐,為居民買藥、送醫……這是相門新村行動支部封控區機關黨員志願者賀德之最近的工作常態。

  在封控區內,一戶居民家的一條“魚”也是賀德之的“服務對象”之一,“它的主人集中管控,不在家,我們作為志願者就需要每天餵養。”為了讓它的主人放心,賀德之還給它拍照,發到小區居民群。她還專門上網搜了一下,原來這條“魚”是一種叫“蠑螈”的兩棲動物,因為這種動物不吃蔬菜,只吃肉,每次餵養的時候都特別小心。

  這份每天照料的特殊情感,讓賀德之想到要把這段特殊的時光記錄下來,她在防疫之餘創作了一組四格漫畫,畫了這條封控區的“魚”,記錄行動支部志願者的工作,又用擬人的口吻記錄“魚”的情感。 

  “現在這個封控區剛剛解除,‘魚’也能夠見到主人了,我相信勝利的曙光不遠了!” 賀德之説道。

編輯:陳小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