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戲曲與交響樂的奇妙“混搭”
來源:新華日報  |  2022-06-16 10:35:30

  6月,江蘇演出市場驚喜不斷。繼《只此青綠》掀起舞劇熱潮之後,上週末連演兩場的《武俠琴緣——李劭晟 方錦龍國風音樂會》又讓南京觀眾品嘗了全新的國樂盛宴。6月17日晚,又一場跨界融合的全新音樂會《蘇風戲韻》將在江蘇大劇院上演,當江蘇的傳統戲曲遇上西洋交響,又將“混搭”出怎樣的耳目一新?

  走進排練廳,弦樂、木管和豎琴和鳴,營造出江南水鄉的春意盎然。演奏員們正在國家一級指揮、本場音樂會指揮、作曲家常暢的帶領下,排練本次音樂會的第一首作品——交響音詩《姹紫嫣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這些耳熟能詳的句子,都是崑曲裏唯美的唱詞。而由杜小甦新創的這首交響音詩《姹紫嫣紅》的“樂思”也正來自於崑曲《牡丹亭·遊園》的著名選段“皂羅袍”“步步嬌”,並在此基礎上加入了蘇州評彈《聲聲慢》的元素,最終用交響樂的表現形式呈現出中國古典戲曲獨特的美學理想。

  “江蘇是戲曲大省,也是中國戲曲的發源地之一。無論是崑曲、錫劇、揚劇、淮劇,還是梆子戲、柳琴戲,每個地區都有著自己的傳統戲曲文化,每個地區的人民也對當地的傳統戲曲有著天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歸屬感。我們希望以交響樂這個西方的藝術為載體,把源遠流長的戲曲文化做一個不同樣式的表達。” 省演藝集團交響樂團副團長王志強告訴記者,大型原創戲曲交響《蘇風戲韻》集結了吳小平、常暢、杜小甦、孔志軒、王嘯冰、崔安強等我省最優秀的作曲家,整臺劇目分江南和江北兩個篇章,選取江蘇各個地方戲曲代表性的經典唱腔和旋律,進行交響化的改編和提煉,以更新穎豐富的音樂形式,整體展現江蘇戲曲藝術的發展之路。

  除了崑曲風格的《姹紫嫣紅》外,觀眾還將欣賞到丹劇風格的弦樂曲《鄉愁》、蘇劇風格的間奏曲《夢·吳風》、錫劇風格的隨想曲《望太湖》、揚劇風格的二胡與樂隊《百歲挂帥》、柳琴戲風格的管弦樂《走娘家》以及淮劇風格的管弦樂《泱泱大江淮》。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沒有戲曲演員的聲腔展示,但昆笛、二胡、嗩吶等跟傳統戲曲相伴相生的民族樂器將分別加入到樂章之中。

  “把江蘇的戲曲變成交響樂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又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常暢説。

  在常暢看來,江蘇戲曲元素眾多,悅耳動聽,整體風格偏中性,而不是那種極致的大紅大綠,怎樣才能找準江蘇各個劇种經典唱腔的旋律走向,挖掘最精髓的特質加以整理、提煉,進行交響化的豐富,是這次跨界演出最難的地方。

  “我們用國際語言寫江蘇的戲曲,目的就是推動傳統戲曲的國際化,因此在創作中,我們特意不用很難的演奏,打擊樂也儘量不選擇那些很複雜的東西,用簡單的辦法達到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常暢説,這次音樂會是他本人參加創作會議最多的一次,大家討論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怎麼樣讓老百姓一聽就知道表達的是什麼劇種,又能通過交響的演繹,將傳統戲曲更好地轉換成國際性語言,進行更廣的傳播。

  “此次音樂會首次將江蘇地方戲曲的精華集合在一起,以全世界都能接受的語言加以推廣,希望所有走進劇場的觀眾,能夠感受一場全新的江蘇音樂文化及其背後傳承的江蘇文脈。”江蘇省演藝集團交響樂團藝術指導呂軍説。(新華日報 記者 陳潔)

編輯:陳小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