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第九批援藏工作收官 1100個日夜茉莉格桑共芬芳
來源:新華日報  |  2022-06-22 09:20:40

  原標題:我省第九批援藏工作收官,新時代江蘇拉薩“山海情”更濃——1100個日夜,茉莉格桑共芬芳

1100個日夜 茉莉格桑共芬芳

江蘇投入援藏資金支持拉薩開展村莊環境整治、人畜飲水安全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打造“美麗鄉村·幸福家園”。 新華日報 記者 萬程鵬 攝

1100個日夜 茉莉格桑共芬芳

江蘇援建的拉薩市江蘇實驗幼兒園,所有師資在江蘇接受培訓,打造具有江蘇水準的優質學前教育資源。 新華日報 記者 萬程鵬 攝

1100個日夜 茉莉格桑共芬芳

江蘇援藏投資三百萬元在林周縣人民醫院建設了拉薩市首臺套遠程超聲診斷系統。新華日報 記者 萬程鵬 攝

  從豐饒秀麗的揚子江畔,到高聳綿延的念青唐古拉山腳,江蘇與拉薩,遠隔3800公里漫漫旅途,相距3800米海拔落差,卻因對口支援而緊緊相依。

  缺氧不缺精神。1100個日日夜夜,江蘇第九批援藏幹部人才用腳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心澆灌幸福之花,只為兌現來時的那句承諾——拉薩人民缺什麼,我們就補什麼;拉薩發展需要什麼,我們就支持什麼。

  轉瞬間,三年援藏工作即將收官,“優等生”江蘇交出了怎樣的答卷?

  “輸血”變“造血”,高品質援藏向“綠”行

  在被譽為拉薩“後花園”的林周縣,西藏首個全産業鏈的綜合性農牧示範園區——格桑塘現代農牧業産業示範園,是4000頭牦牛共同的家。

  3年前,從事畜牧業近30年的示範園總經理李發抒不會想到,一度“靠天吃飯”的牦牛養殖,如今能帶起一條集草牛肉奶于一體的完備産業鏈,牦牛的出欄時間更是從過去的七八年縮短到三年半。

  驚人的變化離不開江蘇援藏隊伍的傾力相助。“江蘇投入1.5億元援藏資金,蘇州對口援藏工作組移植運營經驗,讓牦牛産量、品質、效益提升,更成功輻射帶動5000多名農牧民增産增收。”蘇州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組組長韋國嶺難掩自豪。

  “聚焦‘拉薩所需’,發揮‘江蘇所能’。”第十批江蘇援藏前方指揮部黨委書記、總指揮陳靜説,2019年至2022年,江蘇安排援藏資金20.1億元,其中支援拉薩市資金15.07億元,實施援藏項目156個,一批帶動效益明顯的産業項目落地,受援縣區城鄉面貌得到顯著改善。

  來自南通的企業藏建科技,首次將裝配式建築技術帶上高原,節能環保、減少浪費,補齊當地産業短板。企業所在的國家級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更是通過南京援藏幹部陳志海打造的“規範化建設小組團”模式,在商務部國家級經開區考核中,從2019年的全國第129位躍升至2021年的第110位。拉薩柳梧新區,在泰州援藏幹部劉軍的帶領下,召開“産學研創新合作大會”、獲得“中國産學研促進獎”、獲批“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均填補了西藏自治區的空白。

  援藏資金精準“滴灌”、量身定制特色産業、全力打造園區標杆,無一不蘊含著江蘇援藏幹部人才的膽識與智慧——變單向“輸血”為聯手“造血”,為受援地蹚出“從有到優、從優到強”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徑。

  “避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最大程度減少産業發展對西藏脆弱生態環境的破壞。”第九批江蘇援藏前方指揮部黨委書記、總指揮沈海斌説,2019年以來江蘇招引71個産業項目落地,實際到位資金38.45億元,沒有一個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和有安全隱患的項目。

  “供氧”到“培養”,格桑花開引“鳳”來

  援藏為什麼?援藏幹什麼?援藏留什麼?二次進藏、任職于拉薩江蘇實驗中學的周林聰腦海裏始終縈繞著這3個問題。來自南通通州區金沙中學的他,第一次是被臨時抽調進藏,“有很多想法沒有落地就回去了,很遺憾。”2021年8月再次進藏後,他便結合江蘇教學經驗與當地學生情況,推行“五步助學法”,極大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支援一所學校、輻射一片區域,許許多多像周林聰這樣的援藏教師帶來先進的教學理念,將“供氧”轉變為“培養”,為西藏當地培養一批帶不走的教師隊伍。如今,拉薩江蘇實驗中學中考成績已5年蟬聯拉薩第一。

  “改變西藏面貌,根本要靠教育。在一代代援藏人的接續奮鬥下,江蘇在所有援藏省市中,率先實現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體系、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完整類型的全覆蓋,援藏教師數量位居全國援藏省市之首。”第十批江蘇援藏前方指揮部黨委副書記、副總指揮潘文卿表示。

  26歲的德吉是達孜·丹陽眼鏡城的一名櫃員,赴江蘇丹陽培訓後,她成為專業選鏡配鏡的技術人員,每月底薪5000元,另外還有銷售提成,遠高於同齡人;34歲的阿乃是曲水縣才納鄉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技術指導,近兩年前往江蘇泰州學習先進種植經驗後,已成為管理5名産業工人的新型職業農民。

  德吉和阿乃他們是江蘇智力援藏的受益者。以智力援藏為引領,江蘇援藏隊伍精準對接人才需求,搭建多方聯動平臺,三年安排智力援藏資金4559萬元,開展121個項目,重點培訓教育衛生、信息化、文化旅遊、鄉村振興等方面緊缺人才……週到的人才培養計劃,厚植出一片高素質人才成長沃土。

  “民生”連“民心”,工作做到“心坎上”

  每到週三,蘇州市立醫院超聲中心副主任顧軍總要見幾位特殊的病人。他們遠在4000公里之外的林周縣,在縣人民醫院的遠程超聲診斷室裏,顧醫生就能遠程操縱機械臂,為他們診療。

  “2021年,江蘇援藏投資300萬元在林周縣人民醫院建設了拉薩首臺套遠程超聲診斷系統。”林周縣人民醫院副院長、蘇州市立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葛勁超告訴記者,該系統可實現蘇州—林周、縣區—鄉村實時超聲掃描。

  130公里外的曲水縣三有村,養老成了家家戶戶的大難題。“我們村是西藏自治區首個易地搬遷扶貧點,年輕人外出務工,家裏老人無人照看。”常州姑娘、三有村駐村工作隊隊員梅綺雯説,第九批泰州市對口支援工作組結合內地社區養老的模式,在三有村建成自治區首家社區養老驛站,“放”出21個家庭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年增收達65萬元。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墨竹工卡縣的真實寫照。雖然公路通了,但村裏出門必經的土石橋,一發水就被沖走了。“3年要修100座便民‘溪橋’!”南京第九批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工作組3年前的承諾已成為現實。眼下,一座座嶄新的“溪橋”,覆蓋全縣8個鄉鎮40個行政村,惠及農牧民群眾5.6萬人。“村民們騎摩托、趕牦牛在‘溪橋’上來來往往,方便又安全。”看著江蘇援藏帶來的改變,墨竹工卡縣尼瑪江熱鄉芒熱村村委會主任果拉感慨萬千。

  聚焦民生、溫暖民心,江蘇援藏資金在民生領域投入超80%,讓援藏工作真正走進藏族百姓心裏。

  如今,在達孜區扎葉巴村,一幅全域旅遊圖景已徐徐展開,“待項目落成後,這裡的百姓就能實現家門口就業。”即將回程的鎮江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組組長羅小兵眼中滿是不捨,卻又充滿信心。曲水縣江村的人居環境提檔工程讓這個千年古村煥發新生,用泰州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組組長范琦的話説,“援藏工作一批接著一批幹,相信村民的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交流”更“交融”,江蘇西藏“一家親”

  6月初,《跟著阿槑遊拉薩》彩色繪本和“拉北環線”旅遊打卡標識正式發佈,吸引了眾多江蘇“驢友”的目光。

  “‘拉北環線’由多條國道和省道組合而成,如項鍊串起拉薩全市旅遊景點,形成一條旅遊黃金線。”江蘇第九批援藏幹部、拉薩市旅發局副局長徐全軍説。為滿足日益高漲的自駕、騎行、徒步等旅遊新需求,江蘇援藏資金投入1500多萬元,幫助當地全面實施“拉北環線”公路旅遊服務標識提升工程,已實現在達孜、墨竹、林周和曲水等縣(區)的落地。

  互相“串門”的腳步勤了,心與心的距離也更近了。2021年11月,“天邊墨竹最西藏”凈土産品與文化博覽會上,110家西藏企業、合作社帶來1080種墨竹及西藏特色商品,在金陵古城颳起一股強勁的“墨竹風”。“以交往交流交融為目標,我們已舉辦三屆‘格桑花開·南京墨竹周’系列活動,累計參與人數超4000萬人次。”南京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組組長施勇君説。

  從“交往”走向“交融”,蘇藏兩地情誼日益深厚。最近半個月,拉薩市歌舞團聲樂演員次仁拉姆把南京當成了家。作為蘇藏兩地共同創作、共同演繹的音樂劇《天夢》的女主角,她在劇中飾演一位藏族女孩卓瑪,卓瑪在江蘇援藏隊伍的接力培養下,成為首批藏族女直升機飛行員。“這麼多天的排練,我走近了卓瑪的內心,更體會到漢藏人民一家親!”

  建成18家市級“青年就業見習基地”,完成見習300人次;連續3年舉辦拉薩市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扶持32個項目投入106萬元;“築夢起航行動”,讓青少年在追夢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組織50名學生、25名青年代表赴江蘇交流,播撒民族團結進步的種子……“加強蘇藏兩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全方位、立體式援藏,讓民族團結之花越開越鮮艷。”第十批江蘇援藏前方指揮部黨委副書記、副總指揮匡暉説。(新華日報記者 沈佳暄)

編輯:楊心怡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