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小題大做”打造街頭方寸之地
來源:新華日報  |  2022-07-08 09:43:06

  原標題:每一處微更新,都該令人倍感欣喜——南京“小題大做”打造街頭方寸之地

南京“小題大做”打造街頭方寸之地

南京三橋公園小微地塊設計一等獎作品 (受訪者供圖)

南京“小題大做”打造街頭方寸之地

7月3日,邁皋橋長園廊橋建成並對外開放,成為居民納涼、親水空間。 新華日報記者 邵丹 攝

  7月3日,位於南京市棲霞區的邁皋橋長園廊橋建成並對外開放。60多歲的徐俊走上廊橋,吹著夏日晚風,觀賞晚霞染紅了南十里長溝主流。該工程是南京市“以人民為中心,為城市而設計”系列競賽第四期一等獎設計作品的落地項目。自2018年起,該系列競賽共舉辦六期,累計收集到來自全球十多個國家設計師的近2000件設計方案。

  選出城市中的小微地塊,向全球設計師發佈“英雄帖”,建設方案好中選優——這樣“小題大做”的城市建設模式,體現出怎樣的建設理念?落地效果如何?未來又該如何進一步推進?

  以小見大,提高市民生活品質

  邁皋橋長園廊橋命題地點屬於典型的城市邊緣地,自2019年11月起,來自13個國家的702名設計師貢獻出427件設計作品。

  “從第一期到第六期,參賽作品數量逐年增加,方案品質整體提升。每期選址都與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以滿足社區生活需求為導向。”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城市設計與建築管理處處長邢佳林,畫出一幅她願景中的市民生活路線圖:早晨到設計精巧的地鐵站乘坐地鐵上班;中午飯後在辦公地點外的公園驛站休憩,呼吸新鮮空氣;下午工作疲憊時走出辦公樓,站在廊橋上看風景……

  據介紹,第七期競賽將於7月中旬開賽,命題選址是市民家門口的各類小微公共設施,目標是提升城市小微公共空間的舒適度。

  7月正值盛夏,正午時分南京氣溫直逼35℃,但站在江蘇園博園三級驛站方草亭內,感到一片涼爽。涼意並非來自現代化的空調等設備,而是來自南北互相串流的自然風。

  方草亭城市驛站是該系列競賽第三期的獲獎作品。江蘇園博園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威指給記者看,方草亭建於園博園2號與3號出入口中間,距兩個出入口各約1.5公里,主要功能就是供遊客小憩,滿足遊客基礎補水和遮陽需求,面積約100平方米。“我們參與競賽的初衷就是廣泛徵集設計方案,建成集美學價值和實用性于一體的建築小品。”李威説。

  為增加競賽影響力,公佈獲獎作品後,江蘇園博園驛站有關部門還印發500余本成果冊,並開設為期兩個月的展覽,這幾乎成為每次競賽的“標配”。李威告訴記者,通過展覽傳播小微公共空間更新方式,也收集外界反饋。南京市江寧區有關部門希望將驛站運用於美麗鄉村建設。也有不少市民詢問:“能不能在我家附近建設這樣的驛站?”

  優中選優,加強小微空間更新

  城市微小地塊更新,傳統的方式是直接交給設計院,南京為何要“小題大做”搞競賽?多期小微地塊執行方告訴記者,這既是城市發展精細化的必然,也是一座“開放包容之城”國際思維的必然。

  “面向全球競賽,有助於我們打開視野,匯聚前沿智慧,建好有品質的廊橋。”南京邁皋橋地區環境綜合整治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楊小梅發現,在方案落地過程中,相較于傳統小微地塊更新模式,競賽徵集到的優秀設計方案更好地處理了小微地塊與居民需求、自然環境、周邊建築乃至歷史文化等多方關係。整個更新過程以點帶面,帶動區域品質共同提升。楊小梅介紹,新建邁皋橋長園廊橋成為居民納涼、親水空間,也聯通起周邊碎片化的街區,居民通行省去不少繞行路。邁皋橋的“橋”在哪?作為南京古地名之一,“邁皋橋”長期存在於傳説中,無實物可考。項目落地後,邁皋橋街道留住了地名歷史價值。

  “好的城市設計應讓建築與樹木、河流、山體融為一體,即便是路邊一個不起眼的小亭子,也令人倍感驚喜。”方草亭城市驛站設計師之一張一楠説,這就是設計的力量。

  “我們希望一提到雨花臺區,人們腦中浮現的不僅有烈士陵園、軟體開發,還有更豐富的城市形象。”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雨花臺分局副局長林萍坦言,挖掘小微地塊參加競賽,就是想打造出精品乃至地標性建築,提升區域知名度。

  隨著城市更新深入,對老舊小區居民來説,周邊亟需增加高品質配套設施。邢佳林介紹,該系列競賽的最終目標就是更新好小微地塊,為市民打造有文化、有品質、有溫情的新時代社區。城市建設從增量轉向存量,規劃管理關注宏大空間尺度建設的同時,更應加強城市小微空間更新。通過競賽建設小微空地,縫合城市肌理,整合景觀資源,會收穫指數級效果,變消極存量空間為積極活力空間,為城市普遍存在的邊角地更新探索新思路。

  “南京計劃打造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主題形象鮮明的地鐵出入口,競賽方案將根據建設條件逐步應用於正在建設中的地鐵5號、6號線。”南京地鐵建設公司高級建築師董曉春介紹,未來一批造型新穎、功能多元的地鐵出入口,將出現在南京大街小巷。

  競賽命題選址關注不同類型的地塊建設需求。以地鐵站點出入口設計作品為例,其中一組的一等獎設計作品“金陵之翼”主打實用功能,適用於大多數地鐵站點出入口,在設計上採用中國傳統的坡屋頂,頂棚延伸出去,既能遮陽避雨,又能為非機動車停車留出空間。並列一等獎作品“老城新説”,適用於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地鐵站點,設計模倣老城街道凹凸有致的介面,體現美學的同時兼具光照等實用價值。

  形式多樣、融入生活、生態優先,是獲獎方案的共性之一,這為方案的可落地可推廣打下基礎。邁皋橋廊橋競賽設計圍繞靠近鬧市、生活區、園林的三類小微地塊,共評選出8件獲獎作品。“目前落地的是一等獎作品,總結經驗再出發,邁皋橋街道將繼續建造更多有特色的廊橋。”楊小梅説。

  眾智眾籌,探索良性運轉機制

  待草木繁茂時,玄亭將隱藏于其中,成為市民看雲觀鳥佳處——設計師周子琳為南京三橋公園小微地塊設計的“玄亭”,在系列競賽第六期中獲得一等獎。玄亭在設計材料上使用纖細木柱,最小化干預場地原貌。

  隨著比賽升級,專業設計院、新銳設計團隊人數逐期增加,競賽知名度、學術水準、激烈程度進一步吸引來設計高手。從6月10日公佈的第六期競賽結果看,設計師來自全球200所設計事務所、107所高校,高手如雲。

  一處小微建築,何以吸引全球眾多設計師?

  選址團隊從命題階段就看重小微地塊學術價值,每一次命題都是國際前沿理念與南京本土實際的交叉點,兼顧學術熱點和民生熱點。以第六期為例,選址團隊對5個區報送的33個選址進行現場踏勘,經過3輪綜合評估才最終敲定。

  每屆競賽都由學術委員會全程負責技術指導,進行學術策劃。從第四期起,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葛明及其學術團隊加入競賽組織,作為學術委員會的核心成員之一。葛明告訴記者,全球頂級學者和建築師願意來做評審團,是因小地塊背後有大學術。7月15日,南京將舉辦一場高水準的國際性學術論壇,結合該系列競賽的實踐經驗,共同探討城市更新中的“邊角地”價值、園林思想和景觀都市主義等話題。

  “每一個評審專家名字拎出來都讓年輕設計師動容,這是請大師指點的難得機會。”周子琳説。以第六期為例,終評專家有奧斯陸建築與設計學院教授佩爾·奧拉伕·費德、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教授塚本由晴、東南大學教授葛明、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莊慎等。

  “能落地”是另一個重要吸引力。方草亭驛站是張一楠完全按自己構思落地的第一件設計作品。“圖紙落地才算是真正的設計作品。對年輕設計師而言,方案落地是重要的實踐機會。”方草亭落地以來,張一楠數次來看驛站:“每次都能看到老人孩子在此休憩,滿足感油然而生。”

  2022年周子琳將回國找工作,她説:“南京是我的目標工作城市之一,它的設計潛力很大,明城墻、雲錦、六朝文化等都能激發靈感。”葛明則希望,通過競賽將南京打造成年輕設計人才的聚集地,將山水歷史名城南京的“開放之城”名片推向國際。

  花小錢辦大事,通過方案徵集,讓城市微更新基於最優方案,然後政府部門、實施主體等出資建設,從競賽選址到方案落地,各參與方的需求都得到滿足,達到互利共贏狀態,讓系列競賽逐漸摸索出良性運轉機制。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東門的交通橋,建成年份久遠且寬度不足。邁皋橋街道與醫院協商後達成共識,通過競賽聯繫到優質的設計團隊和有建設意向的實施主體,醫院出資400萬元,街道出力實施,共同更新醫院東門地塊周邊環境。

  回顧過往六期競賽,第一期方案因地塊所有權屬性存在問題而難以落地。“好的經驗需要延續,走過的彎路也是‘財富’。接下來的競賽選址,我們會更加關注項目的可實施性和可落地建造性,好的設計只有落地建成才能真正服務大眾。”邢佳林説。

  開門規劃,吸引居民參與設計

  基於小微地塊進行的競賽,是根植于市民生活進行的一次城市公共空間發展探索,不僅需要“頂天”的學術思考,也應有“立地”的市民意見。

  6月10日至11日晚,南京雨花臺區西善橋街道岱山南路上,70個美食攤位依次排開,這裡正在舉辦第三屆岱山新市集。逛夜市是該片區重要民俗,通過社區議事制度,街道副主任范天賦梳理出一份片區問題清單,增加老人孩子休憩空間和保障逛夜市需求位於清單前列。第六期競賽提出“水畔-望亭”“市集-望亭”兩個命題。學術委員會出題團隊希望,第六期競賽設計作品能體現“環境-社區單元”理念,也就是在設計中兼顧生態環境和社區功能。

  系列競賽如何體現“人民”性、“城市”性?從居民需求徵集結果來看,通過反饋渠道,居民意見基本能被“聽見”;但若對“開門做規劃”提出更高要求,居民對競賽過程的參與度仍有待提高。

  “兒童既是公共空間的主要使用者,又是想像力不設限的群體。”李威建議,不妨在競賽中增加青年組、兒童組,讓他們用繪畫、搭積木或玩遊戲的方式,參與到城市設計中,為小微地塊乃至城市更新擦出更多火花。

  邢佳林介紹,為讓市民更容易理解專業設計方案,南京正在嘗試將城市設計方案“翻譯”出來,通過群眾活動、畢業季展覽、現場勘探等活動,將城市規劃意見的知情權、表達權融入市民日常生活。“高品質的設計不應曲高和寡,只有增強市民參與度,才能讓設計充滿活力,歷久彌新。”

  此外,落地項目是設計方案的“活廣告”,有示範作用,便於市民對設計有更直觀理解。目前系列競賽方案落地節奏不算快,一方面出於打磨精品的意識,另一方面緣于疫情因素影響,此後的落地項目可以不斷吸納市民意見並完善設計方案。但葛明也強調,作為一座古今交融的城市,南京有太多歷史價值,需要不斷積累經驗,不妨給城市更新的可能性多留一些餘地。

  “這將是一件讓市民受益,讓南京受益,並令所有參加競賽的設計師自豪的事情。”競賽學術委員會的教授團隊希望,通過一系列競賽建設出一個個讓當代人樂於進入,同時經得住時間洗禮的動人建築。(新華日報記者 劉春)

編輯:韓小強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