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沿海三市沿海發展五年規劃相繼出臺
來源:新華日報  |  2022-08-15 10:52:28

  原標題:我省沿海三市沿海發展五年規劃相繼出臺——擁抱浩瀚海洋,激發“藍色動能”

  北望環渤海,南融長三角,西啟新亞歐大陸橋,地處沿海、長江和隴海蘭新線佈局主軸線交會區域的江蘇,有著得天獨厚的沿海發展優勢。2021年末,《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印發,為江蘇沿海地區發展繪製了嶄新藍圖。2022年以來,江蘇省沿海三市相繼出臺沿海發展五年規劃,“擁抱大海”開啟“下半篇文章”。在新一輪“海洋賽道”上,各地將如何進一步激發“藍色動能”?

  産業攀“高”,科技創新激活澎湃動能

  抓住長江經濟帶産業轉型升級、上海大都市圈功能拓展和長三角産業協同創新機遇,促進海洋産業向新興領域邁進、特色産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重化工業向綠色低碳轉型,《規劃》對沿海地區培育高品質發展增長極提出了高要求與新期待。

  30平方公里範圍內,匯聚了恒瑞醫藥、正大天晴等藥企“明星”,累計獲批上市的一類新藥數量領跑全國,成長為全國最大的對美製劑出口基地……“破土”短短3年,連雲港經開區的“中華藥港”已是中國醫藥創新版圖上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

  “目前藥港醫藥企業及關聯配套企業200多家,其中核心區入駐研發、生産、商務及技術服務等各類醫藥企業40多家。核心區的研發、生産載體已建成,商務服務正在加快建設,醫藥人才總數超過3萬人。”連雲港經開區新醫藥産業發展局産業發展處處長劉偉説。

  “東方橋頭堡”連雲港産業體系已雛形初具。“當前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三新一高’以及石化、冶金等六大主導産業的應稅銷售收入佔全市超80%。”連雲港市副市長張家炯介紹,全市硅材料、新能源等6個百億特色産業加快集聚,世界一流石化産業基地加快崛起。

  在鹽城智慧製造聯合創新中心,一個區域級産能共享工業互聯網平臺,不僅為長三角區域企業提供産能供需智慧匹配,幫助産能過剩的企業和急需産品加工生産的企業進行對接,更在“智慧化改造、數字化轉型”上率先破題,解決製造業面臨的設備利用不足、供需不對稱等共性問題。同時,作為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鹽城正將新能源産業打造成亮眼名片,圍繞23條重點産業鏈串聯新能源産業發展關鍵環節,進一步做大産業規模、做優産業佈局、做高産業能級,打造世界級新能源産業基地。

  “近3年來,南通全市每年新開工10億元以上産業項目超百個,千億級中天綠色精品鋼和百億級桐昆聚酯一體化、益海嘉裏等一批‘頂天立地’重大産業項目加快建設。”南通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陸衛東表示,目前南通發展動能正加速轉換,船舶海工、高端紡織、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五大産業集群産值均超千億元,生物醫藥、新能源、綠色環保等三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成長,5G、物聯網、第三代半導體三大未來産業加快佈局。

  內外聯動,雙向開放之門“越開越大”

  江蘇是全國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開放格局的戰略要衝。在新一輪沿海發展規劃中,以沿海三市為核心,江海聯動區、陸海聯動區、河海聯動區“三大片區”定位明晰。

  8月3日上午9點,滿載2000多臺上汽轎車的“晨露”輪,緩緩駛離連雲港港滾裝碼頭68號泊位,出海遠赴智利。“港口實現滾裝出口連續5年以兩位數增幅高速增長,一舉躋身全國機械設備和車輛出口三大口岸行列。”連雲港港口控股集團東方港務分公司總經理許賀説。

  同一時刻,隨著一聲汽笛長鳴,滿載著汽車配件、家居建材等貨物的中歐班列從連雲港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啟程,開往烏茲別克斯坦。連雲港中哈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左雪梅介紹,截至目前連雲港中歐班列開行已突破4500列,過境運量全國領先。

  連雲港港出海向東,74條集裝箱航線、24條滾裝雜貨班輪航線及2條中韓客貨班輪航線在此交織;連雲港中歐班列向西,可行至中亞五國及土耳其、德國沿線。一條“合縱連橫”的多式聯運進出口通道正加速形成。

  同一集裝箱“海鐵空”聯運,“內陸—中亞—東南亞—中亞”循環利用,“車船直取”零等待……連雲港正勾勒出一幅陸海統籌的和諧畫卷。“與中西部地區合作建成多個‘無水港’,共建共享出海口,連雲港已成為中西部進出口貨源的關鍵門戶。”張家炯説。

  166公里江岸線、206公里海岸線,作為江蘇唯一濱江臨海的城市,南通將洋口港、通州灣、海門港、呂四港作業區整合規劃為“大通州灣”港區,定位為江蘇新出海口。預計到2035年,集裝箱吞吐能力將達1300萬標箱,貨物吞吐能力達3億噸。“目前我們正全力構建‘內河到碼頭、鐵路進貨場、海港通大洋’的高效集疏運體系,在江蘇黃海之濱、長江北翼打造江入海、海進江,千帆競發的智慧大港。”陸衛東表示。

  7月末,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先導工程之一的張家河閘站正式開工,千里淮河直奔入海,新的出海通道呼之欲出,鹽城將成為淮河生態經濟帶名副其實的出海門戶。

  黃海明珠鹽城,地處裏下河水網地區,129條骨幹河道、11個省管湖泊湖蕩、393條縣級河道、186個持證大小內河港口,讓鹽城肩負著完善中部通道、激活河海聯動區的使命。鹽城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勾鳳誠介紹,眼下鹽城“高速連港區、鐵路接港口、內河通碼頭”的沿海集疏運格局正在形成,全市港口開通國內外航線25條,累計建成萬噸級以上碼頭泊位25個,航道等級和通航能力進一步提升。

  本底更“綠”,沿海美麗畫卷漸次展現

  與2009年批復的《規劃》相比,“綠色生態”成為新一輪《規劃》的“關鍵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推進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特色風貌塑造,重點打造藍灣百里、生態百里、繽紛百里,展現海洋生態價值、景觀價值,共享美好藍色家園……眼下,“任務書”裏的宏偉藍圖正加速變成美好現實。

  近日,觀鳥愛好者在鹽城黃海濕地東臺條子泥發現了“鳥中大熊貓”勺嘴鷸的身影。據悉,這是2022年首批秋遷勺嘴鷸大軍的“先頭部隊”,每年全球600隻勺嘴鷸中有一半以上落腳條子泥。

  群鳥翩飛歸巢,麋鹿追逐嬉戲,從高處俯瞰東臺條子泥景區,黃海潮間帶灘塗在海水的沖刷下,呈現“海上森林”景觀。20公里外,被譽為華東地區最大森林氧吧的黃海森林公園綠樹成蔭,漫步林間,蟬鳴鳥唱,空氣清新。一幅幅愜意靈動的和諧畫卷,是大自然給予鹽城的生態瑰寶,也是鹽城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生動寫照。“黃海森林公園總面積6.8萬畝,森林覆蓋率超85%,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東臺黃海海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中心黨委書記崔靜介紹,園區堅持保護性利用原則,一邊抓好林業生産,一邊發展生態旅遊,目前已發展豐富多樣的休閒度假産品,先後建成一批特色景觀和配套設施。

  堅持綠色發展,已是沿海三市的共識,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品質”互動並進,美麗海灣建設正徐徐鋪展。(新華日報記者 沈佳暄)

編輯:韓小強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