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在常州市天寧街道荊溪福院、荊溪人家小區附近的居民們發現,小區門口的東下塘、烏衣浜路段悄然發生了變化,道路兩側的地面、墻面上多了一個個精美可愛的羊毛氈、鉤針作品,為社區增添了一道亮麗風景。
製作社區微改造作品 攝影 劉家奇
原來,在剛剛過去的暑假,江蘇理工學院材料工程學院“老城廂復興發展”實踐團隊在天寧街道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同學們親手製作的羊毛氈、鉤針等手工作品,以“微改造”方式打造“風貌街巷”,為推進常州市老城廂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2022年開始,常州老城廂復興進一步提速,不僅要喚起“舊記憶”,還要煥發“新魅力”。依託天寧街道黨建聯盟平臺,實踐團隊在學院指導老師的帶領下,與天寧街道黨工委取得聯繫,並前往天寧街道轄區進行了考察,最終確定將東下塘、烏衣浜作為改造路段,圍繞“老城廂 新風貌”這一主題進行改造。該路段全長約400米,與青果巷隔河相望,文化底蘊深厚,周邊歷史遺跡眾多。整體環境鬧中取靜,人文氣息濃郁,但仔細觀察也不難發現,部分區域有墻皮脫落、介面淩亂、地面破裂的現象,尤其是坐落其中的幾棟自建房,墻面斑駁老舊。實踐團隊走訪了鐘樓區東頭村社區、南城角·牡丹裏文化創意園區,為後續工作開展積累了寶貴的改造經驗。經過調研走訪,實踐團隊決定以羊毛氈、鉤針這類在社區環境美化中不太常見的材料,作為本次改造的獨特“畫筆”,提升老城廂社區“顏值”。
進行老城廂社區微改造 攝影 謝文傑
利用暑期,實踐團隊全體成員分工合作,順利完成了100多個手工作品,針對墻面、地面等不同場景,設計製作了形態各異的動植物,包括多彩的玫瑰、精巧的盆栽、可愛的小動物。
9月4日下午,完成準備工作的實踐團隊赴改造路段進行現場佈置。風雨交加、陰晴不定的天氣並沒有影響同學們的熱情。大家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手工作品固定到地面裂縫、墻面破損等處,過程中不時有路人被吸引駐足觀看,誇讚同學們的創意。改造工作順利完成,有效改善了基層社區環境,讓人居環境更舒適、更有品味。
老城廂復興發展實踐團 攝影 謝文傑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活動,我深刻了解了基層社區治理的重要性,明白了社區治理不僅是説説而已,更要積極探索創新,在有限的條件上發揮巧思,把社區工作做到位做到家,讓居民們更加信服和認可。在這次實踐中,我不僅開拓了視野,也增強了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和動手能力。”參加本次社會實踐的學生許嚴表示。
本次“老城廂復興發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是江蘇理工學院材料工程學院發揮天寧街道“黨建聯盟”陣地優勢、深化校地共建成效的一次積極嘗試。下一步,江蘇理工學院材料工程學院持續圍繞“黨建聯盟”繼續加強溝通協作,持續打造社會實踐平臺,凝聚青春能量,激發社區活力,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大學生充分發揮專長特色,積極投身實踐鍛鍊,為常州老城廂復興發展賦能增效。(文 徐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