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浦口橋林街道:古鎮染新綠 振興添生機
橋林街道蘭花塘高標準農田:從“傳統農耕”到“特色産業”
橋林街道“春江十里”東龍山郊野公園:從“保護好山好水”到“全面綠色轉型”
橋林街道美麗鄉村小營組:從“點上開花”到“面上成景”
這是一個青山綠水、景色宜人的江畔水鄉,這是一個書帛浸潤、淩雲登高的古鎮新城。展開這十年波瀾壯闊的橋林畫卷,每個節點都讓人印象深刻,橋林兒女用汗水澆灌希望,以實幹篤定前行,在搶抓機遇、爬坡過坎中頑強拼搏,在大戰大考、攻堅克難中奮勇爭先,譜寫了橋林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精彩華章。
新生態:從“保護好山好水”到“全面綠色轉型”
綠色是最美的底色,也是橋林街道最大的資本。近年來,南京浦口橋林街道以空前力度推進各類環境問題整改,生態環境發生歷史性巨變。“十里造船帶”退出歷史舞臺,春江十里完成復綠工作,從“保護好山好水”到“全面綠色轉型”,推動“好風景”和“綠經濟”比翼齊飛,綠水青山的橋林畫卷愈加色彩斑斕。
橋林街道作為萬里長江進入江蘇省的第一街道,擁有18.9公里長江黃金岸線,從2003年開始,逐漸聚集起近50家大小船廠,成為遠近聞名的“十里造船帶”,江邊被船廠和吊機佔據,機器轟鳴。附近居民出行時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轉變出現在2016年,那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江蘇省,在反饋督察意見時明確指出:“要加強環境風險防控,推進長江、太湖、通榆河等重點流域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2018年,督察組向江蘇省反饋“回頭看”及專項督察意見時進一步提出:“強化長江大保護,全面控源截污,清理整治違規佔用岸線問題”。橋林街道按照“沿江非法碼頭整治”“江豚保護區整治”“長江岸線專項整治”三個階段,舉全街之力徹底打贏了長江岸線整治一系列標誌性“戰役”,先後取締拆除非法碼頭、砂場、船廠等“散亂污”企業47家,復綠面積達170萬平方米,恢復生態岸線約11公里,實現了從“臨江不見江”到“春江十里”的美麗蝶變。
新形象:從“點上開花”到“面上成景”
處處有新樣,時時見新景,是近年來橋林鄉村面貌變化給人帶來的最大感受。從提升人居環境美,持續開展既有農房整治工作,到塑造居住形態美,強化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保護,再到涵養山水生態美,努力挖掘鄉土文化根脈,突出一座村莊的個性,將每個美麗鄉村基點串點成線、連線成片,擦亮發展鄉村宜居的亮麗名片,輻射帶動整個橋林鄉村振興。
以“自然之美”為根,形成獨具特色的書法藝術空間與原始農房交錯林立的美好圖景。林蒲社區是當代草聖林散之故居“江上草堂”所在地,民風使然,這方土地滋養了書法氣韻,也延續著書法的精神文脈。橋林街道深入挖掘人文歷史的線路和記憶,積極探索發展生態休閒旅遊産業,推動“田園變遊園、農房變客房、農産品變旅遊商品”,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以“綠色之行”為脈,將“四清四拆四整治”專項行動進行到底,按照“一個機制”健全體系、“一張清單”明確方向、“一支隊伍”保障運行、“一把尺子”確保公正的“四個一”標準,完善硬體設施,推動垃圾分類,因地制宜實施特色化長效管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形成了一張獨特的引領城市近郊農村轉型升級的“橋林名片”。
新發展:從“傳統農耕”到“特色産業”
從傳統農業到特色産業,從解決溫飽到致富奔小康,從數量增長到高質高效,橋林街道正在努力實現由農業街道向農業強街的轉變。近年來,農業科技正逐步走向田野,滲透到耕種、育苗、嫁接、灌溉等多個環節。橋林街道採取打破地塊界、打破承包界、打破溝路界,統一平整土地、統一劃分地塊、統一配套設施的“三打破”“三統一”模式,建設機械田、連片田、精管田,讓大型農機具作業有了施展的空間。與此同時,項目內建設了覆蓋550畝地的高效節水灌溉配套智慧化控制系統,利用遠程控制、物聯網技術,提高灌水控制精度和灌溉水利用系數,提升農業智慧化水準;對項目區內生態塘和部分排水溝進行新型生態護坡,加強農業水質、耕地品質監測,並通過三級農業尾水凈化利用系統消納污染物。
立足農業不止農業。高標準農田、民居、河流環繞著村莊,滿是“稻花香裏説豐年”的鄉愁記憶。橋林街道依託稀缺的大尺度田野風貌,優化農業生産空間佈局,致力打造觀光農業産業鏈,重點推動高標準農田向城市田園轉變,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等結合推進,不斷擦亮現代田園城的底色,形成連線成片的田園景觀,打造“田、産、村”融合發展的“田美鄉村”。與此同時,地鐵S3號線穿越蘭花塘高標準農田,橋林街道還將用好田間80畝的建設用地,打造全國首個“地鐵水稻公園”,打造農業科普、農事體驗、農創展售的農趣營地。如今,橋林街道的高標準農田成為了農業觀光旅遊的嶄新名片。
回首過去,橋林街道拿出只爭朝夕的幹勁,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振興之路;立足現在,鄉村振興治理成效轉化成人民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展望未來,橋林街道必將保持滴水穿石的韌勁,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在鄉村振興新征程上踏出鏗鏘足跡!(新華日報作者 邵小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