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報道(楊心怡):京杭大運河支流——惠山浜從這裡穿流而過,一半是河、一半是岸,岸上古建林立、祠堂遍佈,這裡是惠山古鎮,是無錫“露天歷史博物館”,也是無錫人民的精神家園。
中外青年營員在惠山古鎮合影 攝影 陳小雨
近日,2022東北亞青年可持續發展研習營的中外青年營員們來到惠山古鎮,看江南小鎮的小橋流水、白墻灰瓦,沿著綿延的石駁岸,伴著鳥叫蟬鳴,“聽見”時跨千年的故事。
微微涼風起 一杯溫茶入秋來
惠山古鎮位於無錫市西郊,距離市中心不到3公里,景區面積為3.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域為1.09平方公里,從區域功能上劃分為文物古跡區、錫惠名勝區、歷史文化街區和山林保護區四個遊覽區,有風景名勝景點200多處,其中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3個、44處。
穿上漢服、手持折扇,印度尼西亞營員張肖仰模倣起他所理解的“翩翩公子”,並興奮地説:“這裡景色很漂亮,有山、有水、有橋、有樹,還有桂花香,當我穿著漢服走在這裡時,有一種‘穿越’的感覺,這太神奇了。”
外國營員身穿漢服合影 攝影 陳小雨
遊覽惠山古鎮最好的季節在秋天,而寄暢園內,山一程水一程的江南風韻就是秋天給予這小鎮最美的饋贈。
地處錫惠二山之間的寄暢園,是目前江南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私家園林之一。園林以高超的借景,洗煉的疊山、理水手法,創造出自然和諧、靈動飛揚的山林野趣,“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是寄暢園名字的由來。
中外青年營員在寄暢園內體驗了惠山古鎮推出的古韻宋式點茶體驗活動。據了解,在中國茶文化發展高峰的宋朝,點茶、鬥茶,蔚然成風,開創了茶文化的形式之美、境物之美,為後世所傳承與推崇。
炙茶、碾茶、候湯、煮湯、擊拂、分茶……外國青年身著漢服,在一道道技藝中,體驗沉浸式宋式點茶,將茶“玩”出新高度,體會不一樣的風雅。
外國營員身穿漢服體驗茶道 攝影 陳小雨
俄羅斯營員麗莎説:“我平時就很喜歡漢服文化,今天來到非常漂亮的惠山古鎮,穿著漢服體驗茶道,讓我感覺非常有意思,沒想到居然能在茶沫上畫畫,能看出中國的傳統文化非常豐富、精彩。”
張肖仰在一旁補充道:“你看,我還把看到的風景畫在了茶沫上,真得很有趣!”
泥土裏的藝術 一方水土最好的作品
中外青年營員隨清風而行,穿過小徑,來到惠山泥人作坊,體驗泥塑手工製作。
惠山泥人始於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是惠山的地標,代表作阿福、阿喜有納福、納喜之意,形象生動、寓意美好。在惠山古鎮的每一處祠堂基本都有一處泥人作坊,泥塑盛行時,惠山古鎮曾因“泥塑一條街”而享譽國內外。
中外青年營員學習惠山泥人製作 攝影 陳小雨
搓圓、捏扁、組裝……中外青年營員們在手藝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將手中的一塊塊惠山黑泥,變成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老虎”。
韓國營員樸奎俚邊展示剛捏出來的“小老虎”,邊説道:“我從來沒有體驗過手工製作,今天用泥土捏了個‘小老虎’,雖然可能不太像,但製作過程非常有趣。”
韓國營員樸奎俚展示自己製作的“小老虎” 攝影 陳小雨
她看著老師捏出來的成品,稱讚道:“泥塑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需要有耐心、細心。老師手中的老虎做得非常生動、形象,真得很厲害、很了不起。”
樸奎俚補充道:“而且我了解到,只有質地細膩、黏度高的泥土才能製作泥塑,像我們今天體驗所用的泥土就是産自惠山的黑泥。我特別推薦更多朋友來惠山古鎮體驗,親自嘗試才能了解製作惠山泥人的樂趣。”
俄羅斯營員麗莎製作泥塑 攝影 陳小雨
中國營員、來自南京傳媒學院的楊怡説道:“古鎮內歷史古跡、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存和歷史古建築隨處可見。我在體驗惠山泥人的製作過程中,和旁邊來自韓國的同學交流捏泥人的步驟和技巧。通過泥塑我和大家有了更多的話題交流,還可以傳播惠山泥人文化,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離開惠山古鎮之前,印度尼西亞營員張肖仰仍戀戀不捨:“這次活動我欣賞了美麗的風景,交到了很多朋友,在這裡我嘗試了很多‘第一次’,我會把在這裡了解到的文化告訴身邊的朋友,讓他們也感知江蘇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