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化遺産 “蘇寫”時代榮光
來源:新華日報  |  2022-09-26 10:55:10

農業文化遺産 “蘇寫”時代榮光

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2013年) 興化市千垛鎮借助“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的自然美景來搞鄉村旅遊,帶動農民發家致富。 奚鳴君 攝

農業文化遺産 “蘇寫”時代榮光

啟東沙地圩田農業系統(2021年) 陽光照進啟東沙地圩田一條條民溝、橫河,泛起粼粼波光。這片曾經的鹽鹼地滄海如今已變桑田。 陳衛 攝

農業文化遺産 “蘇寫”時代榮光

無錫陽山水蜜桃栽培系統(2017年) 無錫陽山水蜜桃栽培歷經時代變遷,精耕細作的栽培方式沿用至今,代代桃農的經驗與智慧培育出獨一無二、香甜多汁的陽山水蜜桃。 蔣抗美 攝

農業文化遺産 “蘇寫”時代榮光

宿豫丁嘴金針菜生産系統(2019年) 宿遷市宿豫區已形成以丁嘴金針菜為主的優質産業鏈,年産鮮菜600余萬斤,銷售市場從周邊擴展到全國。李兆勇 攝

農業文化遺産 “蘇寫”時代榮光

泰興銀杏栽培系統(2015年) 泰興國家古銀杏公園是全國面積最大、數量最多、樹齡最高、林相最佳、保護最好的古銀杏群落,被譽為“自然之奇跡,休閒之勝地”。余寧臺 攝

農業文化遺産 “蘇寫”時代榮光

吳中碧螺春茶果複合系統(2019年) 蘇州吳中碧螺春茶與柑橘、楊梅、枇杷等果樹複合種植,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賦予茶樹果味、花香。非以雲 攝

農業文化遺産 “蘇寫”時代榮光

吳江蠶桑文化系統(2021年) 作為傳統絲綢産業的“根”,種桑養蠶是吳江的傳統特色産業,已歷經五千年之久,鑄就了吳江獨特的城市名片。李堅強 攝

農業文化遺産 “蘇寫”時代榮光

高郵湖泊濕地農業系統(2017年) 高郵湖泊濕地水陸交融、和諧共生的農業系統孕育了高郵雙黃鴨蛋等“國家地理標誌産品”。本報記者 肖勇 攝

  “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這是興化千垛菜花美景;“莫道農家無寶玉,遍地黃花似金針”,這是宿豫丁嘴金針菜;“鳧卵纍纍何足道,飣餖盤餐亦時欲”,這是高郵湖産出的鹹鴨蛋……這些山野之間生機勃勃的有機體,擁有一個共同的稱號——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它們孕育著“魚米之鄉”的歷史榮光,更綻放著耀眼的時代光芒。

  江蘇,農耕歷史源遠流長。在水稻文化上,泗洪縣韓井遺址的人工稻田遺跡證明江蘇稻作文化起源於距今8000多年前,吳中區草鞋山遺址出土了6000年前我國最早有灌溉系統的古水稻田;在漁獵文化上,蘇州吳江梅埝龍南遺址出土了大量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漁獵工具和魚、龜骨骼,今天的吳江及周邊地區仍存在大批以“瀆”“浜”“灣”“浦”“塘”為名的地名;在茶葉文化上,宜興地區在漢朝就已有茶葉生産技術教學案例記載,陽羨茶由茶聖陸羽直接推薦為唐朝貢茶,太湖洞庭山已有1000多年種植歷史的“洞庭茶”,在清康熙年間更名為“碧螺春”並沿用至今,躋身中國十大名茶。

  2013年,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入選首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2014年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此外,江蘇還擁有泰興銀杏栽培系統、高郵湖泊濕地農業系統、無錫陽山水蜜桃栽培系統、吳中碧螺春茶果複合系統、宿豫丁嘴金針菜生産系統、啟東沙地圩田農業系統、吳江蠶桑文化系統等8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數量居全國前列。

  在發達農耕文化的孕育下,江蘇一直位列全國13個糧食主産省和四大茶葉主産區之一,“魚米之鄉”“天下糧倉”歷史榮光到今天依然閃耀。(新華日報記者 吳瓊)

編輯:韓小強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