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地域文明史 如何“鹽”續千年
來源:新華日報  |  2022-12-02 10:01:23

  江蘇瀕臨大海,鹽文化源遠流長,鹽業考古是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課題之一。近日,“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鹽業考古課題推進會”在南京舉辦,來自全省各設區市的考古專家介紹了一批近年來江蘇在鹽業考古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民以食為天,食鹽是當之無愧的“調味之王”。中國古代食鹽種類繁多,有海鹽、池鹽、井鹽、土鹽、岩鹽等,由此開發出煮鹽、曬鹽兩大制鹽系統。漫長的歲月裏,兩淮鹽業通過水路運輸為江蘇乃至全國提供了物資和財政方面的強有力支持,進而對整個江蘇地區城鎮空間的塑造和精神文化的涵養産生深遠影響。

  鹽城是江蘇唯一一個以“鹽”命名的城市。鹽城的海鹽生産歷史悠久,自漢代設縣以來,鹽城在兩淮鹽業生産中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歷史上形成了以范公堤、串場河為軸心的獨具特色的“鹽文化區域社會”。2016年,南京博物院等單位對鹽城丁溪村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前期考古發掘證明,丁溪村遺址從宋代延續到清代,發現的遺存有房屋、灶、道路等,另有一處推測為明代的滷水溝。該遺址的發現為研究鹽城地區制鹽技術、鹽業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

  來自鹽城中國海鹽博物館(鹽城市博物館)的蘇楠介紹,2021年以來,該館人員對范公堤、串場河一線開展了初步調查,發現了相關遺址50多處,其中大多數為漢代以後的鹽業遺址。在鹽城地區調查發現的古代制鹽作坊,幾乎都發現了大量草木灰、紅燒土堆積,表明歷史上兩淮鹽場工藝很可能屬“淋灰法”範疇。而所謂的“淋灰法”,就是利用各種植物燃料灰燼提高滷水濃度的方法,是古代制鹽的一種通行技術,産生時間早、延續時間長、分佈範圍廣。

  連雲港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杜平介紹,2021年,考古人員在對雲臺景區葫蘆山史前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新石器時代器物68件,其中厚壁陶器可能與制鹽有關;連雲港園博園近年來發現了11處明末清初的鹽田遺跡,推測這些鹽田制鹽採用的是曬鹽法;早年間贛榆發現的鹽倉城遺址,據推測是春秋時期莒國鹽官駐地;東海縣發現的尹灣漢簡,則反映了漢代東海郡朐縣設置鹽官的歷史信息。此外,猴嘴鹽坨遺址經調查確定為近現代鹽業工業遺存。

  泰州市博物館周金波介紹,近年來,泰州文物部門對泰州大林橋西鐵盤廠的考古發現表明,該地區在古代是曬鹽鐵盤重要生産基地。此外,位於泰州市海陵區青年路東側的鐵炮巷則與生産鐵盤的作坊有關,而非過去認為屬於鑄造鐵炮的區域。

  南通濱江臨海,鹽業歷史悠久。“南通因鹽發端,因鹽繁盛,南通歷史上大多數河流都是為了運鹽而開,南通很多帶有場、總、甲、灶等尾碼的地名均與古代鹽場有關。”南通博物苑文物保護部主任胡小甜介紹,南通文博部門充分利用鹽業文物資源,開發了面向青少年的鹽業研學遊路線,向孩子們普及南通源遠流長的鹽文化。

  淮安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褚亞龍介紹,近期在淮安工業園區北片區(一期)的考古發掘可能與鹽業有關。根據現有遺跡和遺物現狀,初步判斷該遺址可能與西漢時期侯國的制鹽相關。未來計劃以古鹽河遺址為線索,開展區域考古調查。

  南京博物院研究館員、江蘇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剛表示,下一步,專家學者們將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在全省多地探尋早期鹽業遺址,開展對鹽城大豐後北團、連雲港葫蘆山、東臺繆杭等重要遺址的考古發掘,結合多學科研究,探討江蘇鹽業的起源和發展,揭示古代鹽業生産工藝、運輸管理的演化,闡釋鹽業“産、運、銷”框架體系,實證江蘇地區古代鹽業在中國古代政治、社會、經濟中的重要歷史地位。(新華日報 記者 于鋒)

編輯:楊心怡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