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劈波斬浪駛向“世界級創新湖區”
來源:新華日報  |  2023-01-13 09:30:20

  原標題:蘇州更高品質建設太湖新城,給“母親湖”一個響亮回答 劈波斬浪駛向“世界級創新湖區”

蘇州:劈波斬浪駛向“世界級創新湖區”

蘇州灣兩岸風光

  在徐徐鋪展的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新實踐精彩繪卷上,太湖新城的進階發展必然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2022年12月,蘇州發佈《太湖新城規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七個重點領域行動計劃、20項具體任務,引發人們對太湖新城未來精彩嬗變的美好期待與無限遐想。

  當前,圍繞“科創圈帶重要節點、數字經濟發展核心承載區、城市高端功能區、城市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太湖新城錨定新路徑、扛起新使命,秉持統籌協同、生態優先、産城融合、以人為本、文化彰顯基本原則,加快凝聚一體共建、精準協同的廣泛共識,加強生態保護力度,落實低碳發展理念,集聚科創功能要素,提升新江南形象品質,全力鋪呈出“世界級創新湖區”的現實模樣。

  扛起戰略機遇疊加的區域新使命

  佇立在蘇州灣大橋之上向外遠眺,天空浮雲悠悠,太湖碧波盪漾,南北兩岸高樓林立、綠帶環繞,濃濃的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讓人不由感慨,曾經的荒涼灘塗歷經時間打磨,竟已出落得如此俏麗。

  自誕生之日起,這片依傍秀美太湖,總規劃面積180平方公里,橫跨吳江、吳中兩大板塊的區域便備受矚目。早在2011年,為了全面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蘇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首次明確中心城市“一核四城”的發展新定位,南部打造太湖新城由此一子落定,成為蘇州邁向“大城時代”的重要手筆之一。

  精益求精開發建設十餘年之後,蘇州為何再次“加碼”太湖新城?這既是太湖新城高品質發展漸入佳境的水到渠成之舉,也是蘇州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推動市域統籌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包含深刻的發展邏輯和充分的現實考量。而且,無論從先天優勢稟賦,還是從後天鍛造成果的進度來審視,太湖新城都擁有成為“世界級創新湖區”的基礎和潛質。

  過去十餘年,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吳江、吳中兩地久久為功推進太湖新城生態文明建設,攜手開展東太湖綜合整治後續工程,以具有吸引力的生態環境支撐具備競爭力的産業發展。如今,漫步在東太湖岸,目之所及的不止萬頃碧波美景,還有滿眼的公共空間景觀綠化,集庭院式綠化、市民公園、騎行景觀慢行系統等功能于一身的太湖生態景觀大堤,宛若一條綠飄帶橫亙在太湖之濱,錯落分佈的蘇州灣體育公園、東太湖生態園、天鵝湖公園、蘇州灣濕地公園等生態空間共同構築新城“綠肺”,彰顯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魅力。

  在做優生態的基礎上,吳江、吳中兩地有的放矢做強太湖新城業態,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讓“好風景”與“新經濟”相得益彰。先看吳江片區,在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江蘇分院的示範帶動下,已集聚3個國家級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4個省重點平臺、50余個優質數字經濟項目,一幅幅數字應用場景加速生成;22棟約142萬平方米的總部經濟載體建成投用,累計入駐集團總部、設計研發、數字商貿、軟體開發、文化創意等企業930余家,常駐辦公人員9000余人。再看吳中片區,匯聚了一批包括匯川技術、科沃斯等百億級企業在內的數字經濟頭部企業,已形成工業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和檢驗檢測三大特色産業;中國信通院江蘇分院等近20個總部型項目成功落地,機器人産業園等一批超100萬平方米産業載體建成投用,為企業和人才提供創新創業的樂土。數字經濟“多點開花”,樓宇經濟、總部經濟迅速集聚,新模式、新業態持續涌現,一座充滿活力、蘊藏潛力的現代化産業新城已然嶄露頭角。

  這裡不僅有高端的生産、一流的生態,更有品質生活。蘇州灣實驗小學及幼兒園、東太湖實驗小學等一批公辦、民辦優質學校投用,永旺、歌林公園、砂之船超級奧萊、萬象匯等商業綜合體功能齊全,蘇州灣文化中心、蘇州灣體育中心、蘇州市第九人民醫院等全面建成……如今的太湖新城已基本形成涵蓋高端居住、教育醫療、休閒娛樂的全方位生活配套,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站在新的歷史坐標點,蘇州正積極主動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和江蘇省區域協調發展部署,推動市域一體化進程,高水準規劃建設“環太湖科創圈”“吳淞江科創帶”。而橫跨兩區、身處“一圈一帶”交匯點的太湖新城,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十年積攢的豐厚“家底”,無可厚非地在蘇州新一輪高品質發展“棋局”中承擔起更多“妙手”作用,以“代表蘇州標識的城市高端功能區和新時代典範城區”鮮明形象,助力蘇州更好地把歷史機遇轉化為新時代發展優勢。

  擘畫邁向更高水準的發展新圖景

  從時間的維度來看,開發建設十年之久的太湖新城已然不“新”,但就其功能定位角度而言,代表蘇州城市建設前沿典範的太湖新城理應始終緊跟時代發展新趨勢,保持生機與活力,這就意味著這裡必須不斷更新優化建設思路,拿出契合的方案與辦法,爭當蘇州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

  “世界級創新湖區”的現實圖景究竟如何實現?蘇州對此有著清晰的認知和理解。

  生態優先,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好畫卷。“蘇州人對太湖有著深厚的情結。”正如吳中太湖新城總規劃師段進所言,太湖新城的開發,必須以虔誠和敬畏之心,兼顧蘇州這座城市的自然環境和文化表達。按照蘇州的規劃,太湖新城將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深化環太湖跨區域水污染聯防聯治,協同推進吳淞江、太浦河整治工程實施,綜合改善水環境,保護修復水生態,構建全面科學生態保護屏障;全面構建以水為脈、林田共生、城綠相依的自然格局,通過視線廊道控制、天際線引導、綠地空間營造等方式,實現山水入城、山水塑城,釋放山水城文共美的都市魅力;建設高水準生態品質保障下的高效益綠色經濟,加快傳統産業綠色低碳改造,推動“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打造綠色低碳生態經濟樣板。

  創新為上,加速在有風景的地方培育新經濟。蘇州將集中更多優勢資源賦能太湖新城發展,不斷增強區域協同創新能力,促進産城融合,帶動城市活力提升。在載體搭建上,打造37個多元科創載體、5個龍頭企業引領的科創街區、16個2.5産業園區,形成花港灣、木林片區兩大科創引擎,同時探索企業和高校院所一體化合作機制,加快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在企業培育上,借助湖區優勢、産業優勢,加大區域性研發中心等功能性總部和創新引領項目招引力度,充分發揮恒力、盛虹、匯川、科沃斯、亨通、英諾賽科等龍頭企業帶動效應,組建創新聯合體,培育高水準創新企業。在人才集聚上,變“人才找政策”為“政策找人才”,根據重點産業需求制定人才招引計劃,圍繞人才創新創業,建設一批高品質人才社區、人才公寓,營造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最佳環境。

  文化彰顯,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在萬眾矚目的期待中,全國首個360度旋轉劇場“蘇州灣360劇場”不久前順利通過竣工驗收,即將精彩亮相。正式投用後,該劇場將成為太湖新城最具文化特色的城市名片之一,也將為新城居民帶來前所未有的文化體驗。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太湖新城堅持協調發展,確保“兩種文明”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為加快打造“世界級創新湖區”提供強大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錨定城市高端功能區、城市新中心目標,太湖新城將持續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高品質公共服務供給,通過充分挖掘山水人文底蘊,激活水鄉水巷文化價值,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綠色為發展根基、創新為第一動力、協調為先進理念……放眼東太湖畔,一個更具魅力的太湖新城正款款走來,在新一輪城市發展中,蘇州人擁抱“太湖時代”的夢之種,將在這裡結出更多璀璨果實,給“母親湖”一個響亮的回答。

  開闢契合時代潮流的建設新路徑

  新時代賦予太湖新城新的使命,也對其建設路徑提出新的考驗。協同是太湖新城實現“世界級創新湖區”這一宏偉目標的必由之路,更是新一輪建設的鮮明特質。

  2022年8月,“共飲太湖水”的吳江、吳中舉行協同發展合作座談會,簽署協同發展合作備忘錄,將在空間規劃、産業佈局、資源共享等方面加強溝通協作,共同推進蘇州太湖新城建設,聚力將其打造成代表蘇州標識的城市高端功能區和新的典範城區。

  吳江、吳中兩地“握指成拳、相向而行”是太湖新城發展歷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也是開創高品質發展新格局的新起點。蘇州立足自身得天獨厚的稟賦,堅持協同發力、共建共享,以更高標準、更大力度推進城市建設,翻開太湖新城發展的嶄新篇章。

  協同打造便捷交通。走進蘇州灣隧道保通工程項目施工現場,來回揮舞的鋼鐵吊臂下,一輛輛運輸車往返穿梭,整個工地上機械轟鳴,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目前該項目完成鋼管樁24根、鋼便橋搭設3跨、路基清表2萬平方米、挖方約1.5萬平方米、路基填築約0.8萬平方米。同樣在火熱建設的還有東太湖隧道,兩者將成為吳江、吳中兩地快速通達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強化太湖新城與主城各區、毗鄰片區聯動提供支撐。

  協同打造産業高地。2022年,太湖新城完成傲林科技、樂聚機器人、連連數字、亨通數科等40個數字經濟項目的簽約,總投資達50億元;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長三角樞紐節點吳江算力調度中心落地,將在滿足本地算力需求的同時,擔負起東西部跨區域算力調度協同和長三角區域內算力協同作用,創造太湖新城數字化發展新未來;蘇州360安全大腦運營中心試運行,通過對網絡安全對抗基地、新基建安全風險演示中心、工業互聯網安全中心等業務板塊的持續運營,為城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發展持續保駕護航……聚焦“數字經濟”産業新賽道,吳江、吳中兩大片區雙輪驅動、齊頭並進,攜手打造數字經濟發展高地,為太湖新城建設增添內生動力。

  建設“世界級創新湖區”的新路上,吳江、吳中兩地堅持精誠合作、協同推進,凝聚起更大合力的同時,持續發揮自身優勢,因地制宜引入各類高端資源要素,不斷強化太湖新城的功能,共同提升城市的磁吸力和承載力。

  教育配套,為未來發展蓄勢。2022年9月,蘇州大學未來校區正式啟用,人工智能、機器人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6個新工科專業800名學生入駐。

  醫療配套,守護百姓健康。太湖新城醫院正在建設,主體結構已全面封頂,二次結構砌築完成約60%,建成後為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擬設床位1000張。

  商業配套,提升宜居宜業水準。從逸林廣場出發,漫步至天鵝港,途經商業步行街,轉入30萬平方米蘇州灣地下空間,這個國內面積最大的單體地下建築、全國首個地下綠色三星建築已翹首以盼。

  逐夢十年,曾經的太湖灘塗上,一座新城“拔節生長”,無數的建設者被它的魅力、活力、潛力所吸引,帶著技術、資源、夢想紛至遝來,書寫人與城和諧共存、攜手共進的精彩章節。邁向新征程,新的機遇與挑戰讓人與城的聯結變得更加緊密,不斷向前探索符合時代潮流的發展路徑,創新規劃理念、産業結構、生活模式,提升城市的顯示度與標杆性,讓這顆“太湖明珠”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新華日報 作者 周成瑜 雷霆 宗志鵬)

編輯:陳小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