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創新賦能 推動文化産業行穩致遠
來源:新華日報  |  2023-01-19 09:54:12

  原標題:會場內外熱議如何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 創新賦能,推動文化産業行穩致遠

  當前,全省文化産業發展進入“快車道”,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新引擎。省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列入2023年重點工作,指出要加快發展現代文化産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如何挖掘塑造新業態新模式,引發會場內外熱議。

  壯大能級,以數字化解鎖未來密碼

  文化産業增加值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不斷提高。“從行業看,文化産業分為文化製造業、文化服務業等,對經濟和國家綜合實力的推動作用巨大。”省人大代表、南京藝術學院黨委書記俞鋒表示,文化建設理應在經濟發展上作出更大貢獻。

  文化數字化是讓文化“活”起來的重要途徑。省政府工作報告部署未來五年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其中提到“深入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文化如何更好地與數字化産業融合?對此,俞鋒提出:“要讓全鏈數字成為文化強國先行區提升文化産業的發展模式。”他表示,文化産業自信自強,一定要數字化、全鏈化、融合化、品牌化拓展,通過重大數字文旅融合産業項目帶動數字化、智慧化、網絡化的産業技術基礎迅速形成,推動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的文化産業業態迅速生成,從高品質文化産品的設計、生産、傳播、消費,全鏈式推進文化産業數字化,以數字化賦能文旅項目,以全鏈式壯大産業能級。

  隨著文化數字化按下“加速鍵”,傳統戲曲領域成為新技術的“弄潮兒”。省政協委員、蘇州昆劇院院長林琳説,“蘇州昆劇院推齣戲曲數字化建設工程,籌建蘇州有戲App,同時在崑曲博物館成立蘇州戲曲數字館。就昆劇而言,我們已整理傳統摺子戲62齣、總時長約34個小時,大戲11齣、總時長約38個小時,另外還有音頻57段。”

  對於傳統戲曲來説,數字化工程是一項繁瑣的系統工程。林琳説,這項工程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物力、財力,但可以幫助我們把一些經典劇目保留下來。此外,蘇州昆劇院通過微信視頻號和抖音雙平臺,每週固定舉辦崑曲小課堂和“雲賞”活動。“我們欣喜地看到,數字化平臺推動更多觀眾享受到傳統戲曲的魅力,豐富人們的文化體驗形式。”

  煥新業態,塑造文化産業新優勢

  産業能讓文化更加繁榮,也能推動文化更加高品質發展。省政協委員,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寧表示,“通過政府工作報告,我感受到省政府對文化事業文化産業非常重視,對於省級國有文化企業,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遇,也更加明確了下一步的方向。”

  “就江蘇來看,江南文化與紅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我們將更多挖掘文化資源和作品,助力進一步打響‘水韻江蘇’文旅品牌。”徐寧説,集團旗下的江蘇大劇院一直在為百姓提供高品質文化産品。5年半的運營時間裏,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仍組織了1200多場演出,接待了360多萬名觀眾。“一方面,我們將利用好旗下江蘇大劇院等資源,為百姓引進更多優秀的文化藝術作品;另一方面,我們會緊緊抓住重大文化産業項目,不遺餘力在股權債券融資上找到發展機會,讓文化産業切實帶來經濟收益。”

  百年工業遺産走上現代産業之路,南京晨光1865創意産業園是一個生動案例。它的前身金陵機器局被稱為“中國民族軍事工業搖籃”,如今華麗變身為國家級文化産業試驗園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南京晨光一八六五置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郭磊説:“省政府工作報告讓我們更加堅定了以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為主要産業生態的發展方向。”

  郭磊表示,將進一步提高園區運營效率與品質、保護傳承並活化利用好園區載體,把晨光1865創意産業園打造成為國內外知名的融特色文化展示體驗、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産業集聚于一體的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通過一座文化館(廊)、一片創新創意谷、一個智慧製造策源地、一條時尚薈街區的打造,在更深更廣的文化産業事業中實現高品質發展。

  文旅融合,推動地域特色“出圈”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物和文化遺産在有效保護中更加活起來。怎樣在文旅融合中促進新消費、新業態?代表委員們也展開討論。

  深挖歷史文化資源,將地方文旅優勢轉化為産品優勢和産業優勢,是當前的文旅融合熱點。“徐州是漢文化的發源地,漢墓、漢畫像石、漢兵馬俑等漢文化資源豐富,但活化利用還不夠。”省政協委員、徐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崔鋒表示,將大力實施“國潮漢風”工程,通過漢文化與現代新潮時尚的碰撞,讓漢文化從地下走上來,從書本中走下來,從博物館裏走出來。

  從無形文化到有形的公共文化産品,想要“出圈”離不開創新賦能。崔鋒説,徐州計劃打造“看得見的漢文化”,大力推進徐州博物館、豐縣劉邦故里文化景區、沛縣漢文化景區、歌風臺等提升改造工程,成為漢文化體驗的集中展示區。打造“聽得見的漢文化”,成立徐州漢樂團,在回龍窩歷史文化街區開設漢樂體驗館,培育漢樂演藝、漢樂培訓及漢樂器製作等漢文化産業。打造“吃得著的漢文化”,以“徐州伏羊食俗”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為契機,打造徐州最具煙火氣的美食代表。打造“穿得出的漢文化”,突出“漢服”文化元素。打造“帶得走的漢文化”,支持和鼓勵各博物館推出具有漢文化符號的文創伴手禮。

  文藝作品與新模式、新場景等融合發展,也正在不斷創造新的産業生態。省政協委員,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江蘇省雕塑家協會主席尚榮表示,公共雕塑是呈現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省雕塑家協會先後於南京、蘇州、常州和淮安等地策劃創建雕塑公園,將文化旅遊與城市文脈有機融合,現已逐步發展成為都市文化新地標。“前不久,我們聯合策劃的江蘇青年雕塑園在常州落成開放,為鄉村振興提供文化動能。”

  尚榮認為,從整體看,江蘇城鄉公共空間建設仍然以硬質服務為主,對於地區特色文化塑造的彰顯度還不夠,存在同質化嚴重的現象。“每一個地區都有自身獨特的發展歷史、人文氣息,建議在公共雕塑實踐工作中將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滿足城鄉文化體系建設要求,傳承和創新文化環境空間的經營方式。”(新華日報 記者 顧星欣 顏穎)

編輯:楊心怡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