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江豚“能見度”越來越高
來源:南京日報  |  2023-03-10 09:28:03

  原標題:南京的江豚“能見度”為何越來越高?

南京的江豚“能見度”越來越高

在南京江邊,江豚出現的頻次越來越高。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張華 攝

  “以前江豚離岸最近也有200米,現在經常能在離岸一二十米的地方看到江豚,而且數量也明顯比過去增多了。”白天到江邊看風景,晚上去江邊散步鍛鍊,是鼓樓區江邊路長江峰景小區居民李兆年的日常生活習慣,“過去在江邊連魚都看不到,現在江豚成群結隊出現我都見怪不怪。”

  南京的江豚“能見度”越來越高了——3月9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驗證了人們的感覺。種群數量約62頭,比5年前增長24%,年均增長率4.4%,令人為之驚喜和振奮。

  江豚為何能在南京“安居樂業”,與人類“漸行漸近”?

  環境變美水質提升,江豚得以暢遊

  已在長江中生活了約5萬年的長江江豚,是長江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和指示物種。它們數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長江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否。

  近40年,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長江江豚數量一度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約3600頭,銳減至2017年科考數據顯示的1012頭,成為名副其實的“水中大熊貓”。

  江豚種群數量恢復增長,南京的一江碧水起著關鍵性作用。此次保護區本底調查顯示,保護區江豚棲息地環境品質明顯提升,水體品質良好,水質總體指標達到漁業水質標準。

  近年來,南京市始終把長江大保護工作擺在壓倒性位置,浦口“十里造船帶”變身“十里風光帶”,雨花臺區梅山9號路片區重現江畔明珠勝景,過江通道修改設計方案為江豚“讓路”……2018年以來,全市累計清退長江生産岸線37.6公里,修復沿江濕地1萬多畝,長江生態岸線比例從2018年的66.2%增加到目前的80.26%。整治項目數量、拆除體量、清退生産岸線長度、復綠面積均為全省第一。

  地表水42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100%,28條入江支流水質達標率100%,26條已整治國省考黑臭水體保持“長制久清”,南京水環境品質持續保持全省首位。江水水質進一步變好,江豚得以暢遊。

  十年禁漁,少了傷害多了食物

  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炳耀作為鯨豚類專家,一直主攻長江江豚保護方面的研究。在他看來,近年來,從國家“長江大保護”戰略到十年禁漁等一系列重磅舉措,以及南京各級政府的空前重視和通力協作,江豚棲息地環境變好,人類的干擾變少,加上南京本身洲島多、夾江多,適宜江豚生存,江豚種群增長在意料之中。

  十年禁漁,進一步為江豚掃除了生存障礙,昔日漁民轉型成為長江的守護者。“十年禁漁,給江豚帶來了兩大利好:一方面減少了漁民誤捕對江豚的直接傷害;另一方面,禁止捕魚後促進了長江內魚類資源的進一步恢復。再加上南京持續開展的增殖放流以及一系列宣傳保護活動,都為江豚營造了適宜的生存環境。”陳炳耀説。

  設保護區,全方位監測悉心呵護

  為加強江豚保護,南京市于2014年設立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之後一直在探索和完善江豚保護及監測手段。江豚種群數量的增長與保護區的全方位監測和悉心防護密不可分。

  市綠化園林局一級調研員張瑞忠介紹,保護區在國內首創並應用長江江豚“水上—水下—岸線”綜合監測技術,建立起首個長江幹流長江江豚原地應急救護體系,常態化、規範化開展保護區巡航巡護,每年超百次,對可能威脅江豚生存環境的問題做到及時發現、快速解決。

  2022年夏天有段時間,江豚鮮少露面。保護區及時通過水下聲吶系統監測,發現江豚在水下很愉悅,這才放心。

  自保護區建立以來,建設管理水準逐步提升,多方榮譽紛至遝來,成為“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CBRN)”成員,榮獲“中國動物學會瀕危動物保育示範基地”等稱號, “保護區綜合監測及保護管理創新技術體系”項目獲第十二屆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與此同時,南京積極推動長江江豚保護跨區域協同立法。2022年10月24日,南京聯合鎮江、馬鞍山兩省三市共同頒布《關於加強長江江豚保護的決定》,打破過去各自為政的局面,共同推動長江江豚全生命週期聯動保護。這也是全國首例對單一物種的流域性區域協同保護立法。

  一江碧水,綠草茵茵,江豚躍舞,候鳥嬉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景,在南京繪出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的底色。長江裏的“微笑天使”們,又如何不留戀這樣的“家”?(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 記者 孫琳 吳春霞)

編輯:高一芳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