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來,蘇州工業園區堅持“生態立區、環境立區”發展思路,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推進産業結構轉型升級,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持續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生態環境品質持續向好,綠色發展水準穩步提高。
園區景色
PM2.5濃度五年下降三分之一 風景“園”里正好
據調查,2023年在陽澄湖越冬的雁鴨類、秧雞類水鳥達20余種、數萬隻,與五年前的觀測結果相比,數量翻了十多倍,近兩年備受矚目的“鳥中大熊貓”青頭潛鴨也現身陽澄湖。園區處於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的關鍵節點,優良的生態環境和湖泊濕地為類群豐富、數量龐大的遷徙候鳥、越冬鳥類提供了優質的休憩場所。
陽澄湖越冬鳥類
生態環境品質全面提質、穩定向好,數字是最有力的注腳。2022年,園區PM2.5濃度26.7微克/立方米,較2017年下降33.3%,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82.5%,較2017年提升15.7個百分點。飲用水源地水質100%達標,省考斷面優於Ⅲ類水比例100%,其中婁江朱家村斷面、吳淞江江裏莊斷面水質達到Ⅱ類標準,為歷年最好水準;全區314個監測斷面中,優Ⅲ類佔比84.8%,同比提升16.9個百分點。土壤環境品質保持穩定。
“問題河”“散亂污”大變身整治成果人民共享
2017年,園區啟動金雞湖及周邊區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構建高效治污、有序流動、河湖健康、智慧管控的城區河湖水系,上榜2020年度蘇州市“十大民心工程”。2019年夏季,金雞湖西CBD核心區域骨幹河道相門塘河道出現聚集藍藻,被市污防攻堅辦曝光。園區隨即啟動生態治理試點項目,包括種植沉水植物、增設水面表層曝氣、水底曝氣、投放鰱鳙等濾食類魚苗等措施。河道內藍藻爆發明顯緩解,水體能見度、感官等明顯提高,生態效益初見。根據江蘇省和蘇州市總河長令,園區加快幸福河湖建設,紮實推進河湖消劣爭優,制定更高標準要求和更快時間表,累計建成幸福河湖50條,完成22條V類、劣V類水體整治。
園區景色
以污水處理廠改擴建和污泥幹化項目建成為契機,園區合理佈局環境基礎設施,最終建成以“污水處理——污泥處置/餐廚及園林綠化垃圾處理——熱電聯産/沼氣利用”為核心的、各環境基礎設施間有機互聯、互為能量和原料提供者的循環産業園。奔涌的吳淞江水,見證了園區將“綠水青山”變作“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敢為、敢闖、敢幹、敢首創 綠色高品質發展步伐加快
園區一邊深入推進環境治理,一邊加快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加大生態環保執法監管力度,紮實推進“綠網行動”排查整治,啟動産業載體環境管理規範化建設,為碧水藍天保駕護航;緊盯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建立從環境品質監測到污染源排放監控,從傳統現場執法到信息化輔助決策為一體的全程防控體系;建設“環保水務一體化”平臺,引入大數據監測管理模式,實現“綜合數據-實時預警-分級管理-有效反饋”全流程閉環,為開展精準化監管提供技術支撐。
園區人始終保持“四敢”昂揚姿態,可持續水管理體系首獲國際、國內“雙認證”,國內率先建立起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全過程考核制度,成功完成生態環境部環境綜合治理託管服務模式試點。第三方監理輔助執法等4個案例入選生態環境部關於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高品質發展案例,環境治理集成改革、小微生物藥企危廢“日産日清”入選江蘇省關於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在全省推廣。
新征程上,蘇州工業園區將以更高標準、更高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努力探索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的具體路徑,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園區圖景。(文/圖 朱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