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製作:陳超然
“小小的茶杯,就像一個大千世界,而每片茶葉則是滾滾紅塵中的蕓蕓眾生。品茶時,我俯視著各樣的人生。”1991年,畫家佘玉奇一篇《人生如茶》的散文被《讀者》雜誌收錄,後經多家媒體轉載,一度被評為“21世紀最經典散文”,文筆老練,內容清奇,很難想像彼時的佘玉奇年僅27歲。
佘玉奇,1964年10月生於江蘇南通,是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美協評委庫專家、中國美協藝委會委員、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江蘇省第五屆美協常務副秘書長、江蘇省美協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執行主席兼秘書長、江蘇省專家庫成員、江蘇省中國畫學會會副會長、江蘇省紫金書畫院院長、江蘇省文化基金獲得者、江蘇省美協山水畫藝委會副主任、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航天航空大學、南通大學藝術學院兼職教授。其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全軍的書畫展並獲獎,作為國禮贈送外國政要。
儘管無數的光環與頭銜加身,但他似乎對畫家和作家的身份更具認同感,近日,他接受國際在線江蘇頻道的採訪,圍繞其從師學藝、美術創作以及未來發展等方面展開探討。
“形而上”與“形而下”統一的美術創作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無形的,而“器”是有形的。佘玉奇談及美術創作,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兩個方面:形而上與是形而下,所謂“形而下”,便是美術創作的技法,集中體現在構圖、筆墨、色彩等方面,經過反復錘鍊,每個人都能達到技法和章法成熟的境界;而“形而上”是對具體的客體的抽象和超越,當掌握了筆墨技巧以後,再賦予了作品人文思想,畫作就有了溫度,就有了生命。當藝術家的創作脫離了單純的方法,上升到詩意的高度,那創作就會胸有成竹,筆墨就會酣暢淋漓,縱橫馳騁,思想也會天馬行空。
佘玉奇從小跟隨劉子美先生學習繪畫,其為“南通現象”的生發者,他的學生中不乏裏面有世界級大師旅法畫家趙無極,著名演員趙丹等。他跟隨子美先生學習的時候才8歲,一直到18歲,整整學習了10年,在學習用筆、用墨、用色的基礎上臨摹了許多範本。
高中畢業後,佘玉奇投筆從戎,先在北京十年,又在江蘇十年,歷任電影放映員、排長、總隊保衛幹事,調江蘇後任宣傳幹事、政治協理員、支隊副政委。轉業後,佘玉奇至江蘇省政協從事文字工作,最後調至江蘇省美協任副秘書長,主持日常公務。
圈內或外界習慣把佘玉奇歸為“新金陵畫派”,而他則認為自己只是受各家影響,“我是一個吃百家飯長大的人,我不是哪一個藝術院校培養出來的,我沒有專門去思索某一個家或者某一個派,子美先生教我基礎的畫法,打開了我進入美術之路的大門。”
評論界的學者認為佘玉奇的畫裏面不僅有筆墨,而且每一幅畫都有主題,都有對應的詩詞、故事。他認為,創作僅有詩意還是不夠的,還應該有哲學的思辨力,所謂哲學的思辨就是辯證法,就是一分為二,作品的方與圓,黑與白,濃與淡,虛與實統一,才能生動。
佘玉奇也擅寫作,尤善散文。他從軍及轉業後的工作大多與文字打交道,其善於思考、讀書廣博、寫作勤奮,他的寫作題材豐富,思路開闊。清代范璣有言:“作畫與作文同法。”對寫作同樣善於把控,所以佘玉奇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以作品立身,為美術家服務
佘玉奇作品特別注重時代性,他認為自己首先是一個美術工作者,然後才是一個美術家,要為美術家服務,作品不僅是用來收藏,也是用來懸挂的,所以要大中至正,有廟堂之氣,要體現向上、向善的能量,反映時代變化和人民幸福生活,這樣才能專家認可群眾喜歡,所以他的畫能夠懸挂在國家重要場所,給人帶來美好的嚮往。
長期在美協行政崗位上主持工作的佘玉奇,與大家做了許許多多的大事,與中國美協舉辦四五個國展和一個論壇,還設立了江蘇美術獎,這些平臺為廣大的美術工作者和愛好者提供平臺和機會。“美術協會不應成為少數精英的俱樂部,而應該是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推出人才的平臺。”他為美術家和愛好者參展參評打通綠色通道:一是讓各地美協機構推薦作品,二是讓作者直接投稿,讓所有畫家包括新文藝團體的畫家能夠參加公平競爭,發現了一批人才,推出一批精品力作。佘玉奇説,大家如果都能愛惜人才,就會營造出一個人才輩出的公平競爭的環境,發揮好創作平臺的紐帶和橋梁作用。
關於“綠色通道”的設立,佘玉奇費了很多心血,據他介紹,工作流程一般是:畫家將自己的作品寄到組委會,組織評委對其進行評選,這些通過綠色通道選送的作品,與各地美協推舉的作品一起參與最後的評選。“通過這樣的工作方法,我們發現了許多人才,也推出了許多精品力作,第十三屆全國美展就是最好的例子。許多名不見經傳的體制外畫家作品入選,有的甚至獲獎了。”
“所謂的美協就是黨、國家、政府和藝術家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他不是一門一派的門閥所把控的‘俱樂部’,應該是大家能展示才華的平臺。”
“我們作為畫家還是要看畫,而不是去看他的身份與過去的成就。”如今的佘玉奇雖然已經不再分管美協的工作了,但他仍舊期待相關領導和部門能夠著重考慮人才的發現和挖掘,讓大家有公平競爭的機會,有自由表達的機會。
回饋社會,反哺家鄉
佘玉奇始終認為藝術家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人民是藝術家的衣食父母,人民是藝術家的欣賞者。藝術要回饋社會,反哺人民,當江蘇鹽城發生風災,佘玉奇組織畫家捐畫,通過拍賣,獲善款370萬,建兩座文化藝術中心。
佘玉奇是南通通州十總鎮騎岸人,2020-2022年期間,他曾聯繫江蘇省慈善總會,拿出原本為北京榮寶齋展覽而準備了三年的精品畫作,舉辦了“此心可鑒——佘玉奇慈善義購畫展”。收藏家和愛心人士紛紛響應,共籌得善款209.3萬元。佘玉奇將其中的100萬元捐贈給騎岸衛生院,其餘則通過省慈善總會捐贈給兩家基層衛生院。
他説,自己能有今天的進步,離不開家鄉的培育,騎岸這個千年古鎮也給了他創作的養分和靈感,“我對家鄉有很深的感情。我少時就住在騎岸衛生院附近,基層醫院承擔了服務周邊群眾醫療衛生的責任,但條件有限,希望這筆資金能對家鄉的基層衛生事業發展有所幫助。”
據了解,佘玉奇一直致力於公益事業,有“最有愛心的書畫家”之稱,曾獲評“2021年度德藝雙馨人民藝術家”。過去的30年裏,他一直關注、支持著騎岸老街的保護修繕。“作為一名黨員、一個新時代的畫家,反哺社會、回報人民是應有之義。有生之年,我還要為家鄉的養老、文化惠民事業再做點事情。”
佘玉奇的一生就仿佛一杯沁人心脾的好茶,沸騰的人生歷經塵世浮華後淡然自若。(文 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