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走,到博物館去 共享一場涵咏古今的美好文化盛宴
博物館,一處集珍納寶、凝練歷史文明的重要場所;
博物館,一座連接歷史、當下和未來的橋梁;
博物館,一方無邊界、智慧化、多元化、分眾化的“大課堂”。
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國際博協對這個主題的闡釋認為,博物館對於構建美好生活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博物館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助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從支持氣候行動和促進包容性,到應對社交隔閡和改善,所有博物館都能在創造構建可持續未來中發揮作用。
這樣的界定,為博物館以更開放的姿態融入社會生活、在更廣袤的時空中尋找坐標定位,提供了更為清晰和堅實的依據。
串聯歷史文脈 構築古今交融新坐標
作為全國唯一同時擁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江蘇以“水”為脈、以“文”鑄魂,形成了吳文化、楚漢文化、金陵文化、淮揚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博物館則是地域文明最鮮明而集中的載體,承載著“探源”歷史、對話未來的重要使命。
近年來,江蘇推出“大江萬古流——長江下游文明特展”等一批時代化表達、特色化呈現,且具有鮮明江蘇文化特質、展現江蘇文脈的原創性主題展覽。蘇州博物館“畫屏:傳統與未來”等13個展覽獲評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展覽,數量居全國前列。
文化和旅遊部近日推出10條長江主題國家級旅遊線路,其中長江文明溯源之旅中,江蘇有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館、鴻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闔閭城遺址博物館這4家博物館入選。南京博物院的“大江萬古流——長江下游文明特展”,集10家文博機構之力,通過“江水天上來”“萬水千帆過”“何處是江南”“共飲一江水”4個部分,向觀眾展示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與發展歷程、文化高峰時期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物證,以及當下城市文明的斑斕光影。
近年來,在長江江蘇段的重鎮南京,各大博物館對地域文明的挖掘呈現品牌化、系列化趨勢,從2022年底南京市博物總館的“千年文都 典範城市——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四十週年展”,到近期南京市博物館即將推出的“洪武時代——明代南京歷史文化遺産特展”,或以《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深化發展為邏輯線,或講述明初立都南京53年對中華文明的歷史影響,都讓公眾對這座名城産生更加真切而深遠的認知。
江蘇的水,流進“千里賴通波”的大運河,又是另外一番通達南北的氣象。位於“運河原點”城市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即將在“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正式推出“大都——元代北京城”特展,作為中運博“運河城市”系列特展的第二展,該展從空間維度鉤沉京杭大運河的開端。步入展廳,透過第一篇章“大汗之城”中的元代復原宮殿,一組氣勢雄渾、穿城而入的元代儀仗俑群,讓人感受到“東海西山壯帝居,南船北馬聚皇都”的壯闊。第二篇章“河潤大都”中,以山東菏澤沉船為原型的“運河行舟”上,景德鎮青花與青白釉、磁州窯、龍泉窯、鈞窯等珍貴瓷器集結亮相,輔之以地面運河浪花的數字投影、碼頭、店舖等復原場景,頃刻便讓人有穿越之感。第三篇章“大都風華”,觀眾通過場景的移步換形,從書房到庭院再到郊外,極目清曠,風雅的文士氣息與繁盛的百工技藝,共同交織成一代都城的壯觀圖景。精心巧構的數字化手段和呈現形式,與展覽極高的內容含金量相得益彰。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不同文明交流對話、互學互鑒,曾經譜寫出絢美燦爛的歷史篇章。當下博物館如何通過創新展示展陳來推動文明發展?蘇州博物館館長謝曉婷對此有著深入思考,“立江南,觀世界”的宗旨,既體現在本館展示江南文化為主的堅守,也反映在西館“世界文明史”系列特展的舉行,從“羅馬:城市與帝國”,到“古希臘人:運動員、戰士與英雄”,讓國內觀眾近距離了解西方歷史。
突出業態創新 打造文博事業新高地
江蘇目前擁有備案博物館349家,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省文旅廳聯合多部門出臺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引導非國有博物館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2022年共舉辦陳列展覽近2100個,開展社會教育活動1.97萬場,接待觀眾超5000萬人次。博物館正日益成為江蘇文化建設高品質發展的閃亮名片。
即將在5月18日正式啟動的第二季“博物知旅”主題活動,更是拿出了一份“集大成”的回答:該活動貫穿全年,主要包括“樂享博覽、體驗博學、記錄博聞、共享博韻”四大系列。
樂享博覽·精品展覽系列活動,組織引導全省各級各類博物館深入挖掘藏品價值、創新展覽展示手段,堅持“展教並重”,策劃推出一批時代化表達、特色化呈現,以青少年為主要受眾的精品展覽、巡迴展覽、雲上展覽。
體驗博學·社會教育系列活動,充分發揮博物館教育示範項目和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帶動作用,將博物知旅活動有機融入大思政課建設以及“我們的節日”“七彩的夏日”“繽紛的冬日”等系列主題活動,通過館校互動、雙師課堂等方式,策劃推出一系列立德啟智、特色鮮明的教育課程、研學體驗、志願服務等活動。
記錄博聞·知行並進系列活動,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組織開展對話博物知旅達人、博物知旅集章打卡等活動,邀請活動參與者以主題徵文、圖文手賬、書畫創作、Vlog視頻等多種形式分享“博物知旅·我的博物館足跡”。
共享博韻·品牌推廣系列活動,將博物知旅主題活動第二季宣傳報道納入“水韻江蘇”文旅品牌推廣體系,在“水韻江蘇”全媒體平臺開設話題專欄,推出一批“博物知星”,策劃媒體采風行活動,推介一批沉浸式體驗的博物館旅遊精品線路。
推進文旅融合 描繪美好生活新畫卷
江蘇處於全國最為富庶繁華的長三角地區,如何從“倉廩實”到“知禮節”、從“觀千劍”到“後識器”,全省博物館人進行了獨具特色的探索和創新,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培育博物館旅遊、非遺旅遊等文旅融合新業態,打造“新四軍東進北上”革命文物主題遊徑,組織擎旗江蘇——“新四軍東進北上”革命文物巡展。深入推動博物館成為重要旅遊目的地,全省共有15家博物館創建4A級景區。
著名博物館學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館員蘇東海先生曾指出,博物館與旅遊經歷了和諧發展—追求效益、人滿為患—可持續發展的3個階段。在許多年輕人眼中,博物館不再是一所讓人正襟危坐的“殿堂”、只可束之高閣的“古董鋪”,而是一位可親可感的朋友,一處能夠滿足多樣化需求的公共空間。據江蘇智慧文旅平臺監測顯示,2023年“五一”假期,全省納入監測的64家博物館接待遊客量同比上升312.77%,較春節假期日均上升93.55%。其中,常州博物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成為我省最受歡迎的博物館。
2023年春天,厚樸端雅的南京博物院老大殿人氣高漲,許多年輕人慕名來到江蘇古代文明展展廳入口處,“排隊十分鐘”起步,在一面鑲嵌著類似漢白玉質地玲瓏花窗的紅墻前拍照打卡。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入口廣場前常見的“運博跑”,線上預約一票難求,彰顯著這座開館不到兩年的博物館從“網紅”到“長紅”的潛力。作為江南名城蘇州首屈一指的文旅地標,蘇州博物館本館與西館一古一今的對照,如“雙面繡”般書寫著這座城市的豐饒底蘊。
博物館認知度和影響力的提升,僅靠博物館人自身顯然過於“勢單力薄”,唯有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方能共創美好生活。“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有媒體推出尋“博”江蘇之人生大事系列,圍繞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主題,探尋多家特色專題博物館。南京市文學之都促進會、南京市博物總館聯合40家“梧桐語”小型城市客廳,發起“尋寶梧桐語”之“發現鎮館之寶”活動,並邀請市民參與。
在B站頗具人氣的文博類up主@Runningtree跑樹(本名姜瀚)眼中,江蘇的每處博物館都有其不可取代的魅力。中運博“講最宏大和厚重的故事,卻用最年輕和新銳的方式”,蘇州博物館“就像貝聿銘老先生所説,最美的建築一定是時間上的”,常州博物館“每一個環節都能讓你更理解並且更愛這座城市”。
而在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平臺的旅行博主眼中,即使是“小眾”博物館也別有風味。南京六朝博物館空間展陳設計精妙,竹影婆娑間,六朝風韻宛在,非常“出片”。南京城墻博物館讓“時間藏在每一塊磚的縫隙裏”,蘇州灣博物館“超有未來感,適合拍攝《三體》”,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讓“歷史不及格的人都在裏面為歲月的遺跡而落淚”,蘇州禦窯金磚博物館“既有遺址殘缺感,又融合了蘇州園林漏景的手法”。
曾有記者探訪中運博之後,在採訪手記中寫下這樣的感慨:如果博物館是一座特別大的花園,線上線下熱衷傳統文化的人們正在其中“挖呀挖”,播種啥收穫啥?博物館人總結到位:播種文化的種子,開美好生活的花。
科技賦能文博 激發智慧文旅新動能
近年來,江蘇深入推進智慧博物館建設,推廣電子票、雲排隊、無接觸服務等博物館參觀新方式,提升智慧接待、智慧查詢、智慧導覽新體驗。擴大社保卡文旅領域“一卡通”在博物館領域的覆蓋面,更大範圍實現博物館一碼通行、一碼暢遊,讓數字技術成為博物館智慧服務的“加速器”。深入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做精做優“雲上博物——江蘇省博物館數字展覽空間”,推出一批博物館數字文化傳播優秀案例,進一步打響“水韻江蘇”文旅品牌,不斷提高江蘇在國際國內的知曉度、美譽度。
“雲上博物”在去年1.0版基礎上提檔升級,實現全省數字展覽建設存儲、標準、服務的“三個統一”。同時在此基礎上,將動態數據嵌入靜態展覽,形成內容相互關聯的知識圖譜、線上展示和線下體驗的雙向互動等“三個創新”。公眾不僅可以通過“水韻江蘇”全媒體、美團、同程、攜程、支付寶等OTA平臺登錄“雲上博物”專題,還可以在線下互動體驗展區以虛擬人物入展,並在各數字展廳間穿梭逛展。
德基藝術博物館的“金陵圖數字藝術展”首創“人物入畫,實時跟隨”的互動觀展模式,參與者可與533個熱情好客的“城中人”親密交流與趣味互動,身臨其境感受“你所不知道的大宋時尚生活”。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推出業內首個全真互聯元宇宙博物館“寶塔幻界·元啟未來”,在5月18日“當博物館遇見元宇宙”主題論壇現場,大報恩寺琉璃塔數字復原成果將正式發佈。
雖然這些數字化展陳技術,讓人在“指尖”和“雲端”就能收穫“炫酷”的觀展體驗,但身臨其境的真實感、沉浸感和代入感,仍然無法被替代。有鋻於此,“雲上博物”通過將實時客流、口碑評價、參觀預約、線上購票等動態功能嵌入,為觀眾到線下觀展提供便利。
邁上新征程,江蘇博物館將錨定文化強國先行區建設目標,著眼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肩負起滿足人民群眾更高層次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光榮使命,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為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貢獻文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