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不負青山 向美而行
來源:新華日報  |  2023-06-05 09:36:37

  原標題: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國省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太湖連續十五年安全度夏…… 蘇州:不負青山,向美而行

蘇州:不負青山 向美而行_fororder_20230605_090201_001

蘇州:不負青山 向美而行_fororder_20230605_090201_002

蘇州:不負青山 向美而行_fororder_20230605_090201_003

蘇州:不負青山 向美而行_fororder_20230605_090201_004

  在天然“氧吧”常熟南湖省級濕地公園內遊湖觀鳥,西山島上聽黑短腳鵯“喵喵”叫,前往上方山森林步道徒步、呼吸新鮮空氣,“微笑天使”江豚時隔數十年再現長江張家港、太倉段……初夏蘇州,打開蘇城地圖,魚鳥共生,山清水秀,美景俯拾皆是。

  在全市GDP實現2.4萬億元同時,蘇州以“探路者”的姿態和“挑大梁”的自覺,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品質,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品質發展,交出了一份搶眼答卷:2022年,市區PM_2.5年均濃度28微克/立方米,連續兩年達到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1.4%;國省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長江幹流及主要通江河道水質全部達Ⅲ類以上、自然濕地保護率超過70%、太湖連續15年安全度夏;全市生態品質達到三類標準。

  有了“好風景”,才能興起“強經濟”。高水準生態環境,是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內涵之一。蘇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金春林表示,蘇州生態環境系統將堅定堅持高水準保護與高品質發展協同並進,堅持抓大事、抓創新、抓項目、抓落實,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更高標準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更高水準做好“水、碳、綠”三篇文章,更富底氣唱響新時代的“太湖美”之歌,大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奮力打造美麗中國先行示範。

  傾心呵護“四角山水”生態格局

  “蘇州的水真的好清,但人也真的多!”“平江河竟然可以一眼望到底!”最近,一打開社交平臺,總能刷到遊客被蘇州拙政園、平江路附近的河道水質“圈粉”的帖子。枕河而居、因水成市,許多遊客都奔著“人家盡枕河”而來。

  水清、岸綠、景美,給慕名而來的人們留下了好印象,也表明蘇州多年來花大力氣“治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早在2018年,蘇州就對平江河、新橋河等河道進行幹河清淤,與此同時,把清水引到河道,使整體水質更加清澈。當河道水體透明度較低、水質較差時,可通過調節進入平江河及其他支浜的清水流量,來對河道進行輪番換水。在平江歷史街區的9條河道內,種植了沉水植物、挺水植物,依靠它們的吸附性來凈化水質。這些年來,通過一系列清淤貫通、活水自流、水源保障、控源截污、尾水濕地和河道水下森林等工程措施,蘇州城區河道水質得到了持續改善,河道水體水質常年維持在Ⅲ類左右。

  為銜接國家長江流域水生態監測與評價工作要求,掌握蘇州河湖水生態品質現狀,蘇州市生態環境局組織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等專業技術團隊,自2022年7月啟動蘇州市主要河湖水生態監測與評價工作。評估報告顯示,全市河湖水生態環境品質總體為良好,常熟市、吳中區和蘇州工業園區河湖“最健康”。

  “100個評價點位中,8%為優秀,79%為良好,13%為中等,水生態健康狀況總體較好。”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教授徐力剛説,技術人員共鑒定河湖浮游植物206種、浮游動物57種、著生藻類161種、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89種、水生植物46種、魚類52種,部分河湖浮游植物、浮游動物、著生藻類和大型底棲動物種類主要優勢種為富營養化和有機污染指示種,表明存在富營養化和有機污染風險。

  摸清家底,是為了更好呵護蘇州的“四角山水”。“四角山水”的格局,包含了蘇州周邊主要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蘇州的山並不高,但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清朗。據統計,蘇州共有大小不等的山體145個,其中吳中區以81個居於首位。穹窿山、靈岩山、大陽山、樹山、上方山、虞山……山水相親,積澱出蘇州精緻靚麗的生態底色和底蘊厚重的人文風情。當前,蘇州還在編制山體保護規劃,實施山體全面保護工程,深度維護和夯實蘇州江南水鄉生態本底。

  金春林表示,堅持走生態綠色發展之路,保護好蘇州這方優水樂土和江南水鄉特色是蘇州生態環保人的重大責任,我們將切實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做實“一湖一策”“一山一策”的繡花功夫,從大局、全局、全域出發,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深層次、系統化、貼地式研究推進生態系統保護與建設,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構建牢固生態屏障,夯實生態安全根基。

  傾情守護新時代“太湖美”

  近日,《中國縣域/市轄區生態系統生産總值研究報告2023》發佈,吳中區蟬聯市轄區百強榜榜首。生態系統生産總值是衡量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産品和服務的價值,包括維持人類生命的食物、淡水等物質産品價值,維持生態系統運行的調節服務價值,及滿足休閒遊憩功能的文化服務價值。

  對吳中區來説,這項榮譽實至名歸。這裡自然資源得天獨厚,被譽為太湖最美的地方,生態紅線保護區域在全市佔比超80%。保護好太湖生態系統,是吳中和蘇州義不容辭的責任。

  經過多年努力,太湖水環境改善明顯,但環太湖地區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成為太湖水質提升改善的制約因素。吳中區金庭鎮擁有山地地形特徵,農村面源污染如不能完全收集和處理,就會匯入消夏江、流入太湖,對太湖水環境品質造成影響。

  對此,蘇州開展建設了消夏灣生態安全緩衝區,建設“三道濕地”,第一道雨污水截留濕地進行面源污染的攔截和收集,第二道強化型垂直流濕地強化生物處理過程,第三道淺灘濕地作為凈化補充,同時增強生物多樣性,是生命滋養的過程。

  眼下,消夏灣片區“三道濕地”將夾雜化肥農藥的雨水凈化,凈化後以優於地表Ⅲ類水的出水又回用於農業生産,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通過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統性治理,消夏灣緩衝區每年可削減流入太湖的總氮8.7噸、總磷0.87噸。

  目光轉至太湖的另一邊,蘇州高新區金墅港“水下森林”也正在提升保護太湖生態系統。金墅港水源地是太湖飲用水源地之一。蘇州實施金墅港退圩還湖項目,利用水下種植的闊葉眼子菜、穗狀狐尾藻、苦草等沉水植物,吸收水中的氮磷等富營養成分,利用水草構建起一片“水下森林”,從而提高水的自凈能力。

  金墅水源地生態修復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在水中構建立體的生態環境體系,包括種水草和水生動植物、浮游植物,並進行監測,形成立體的生態。如此一來,岸上與湖中就聯合構築起了一個能長期共存的複合型、多層次植物群落,有效保護了水質安全。

  從向太湖要産出要收益,轉變為退圩還湖、恢復生態,給太湖以休養生息的空間,是蘇州貫徹生態優先理念的最佳注腳。2022年,太湖蘇州水域水質穩中趨好,東部湖區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標準,是太湖水質最好的區域,主要入湖河道望虞河水質優於省控目標1個類別,80個重點斷面水質優Ⅱ比例達66.3%,全省第一,13個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部穩定達標,連續15年實現安全度夏。

  傾力建設“無廢城市”

  “無廢”,不是沒有固體廢物産生,而是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日前,蘇州入選“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無廢城市建設包含相應的發展理念,著眼于固體廢物從産生到消解的一系列過程,對蘇州這座工業大市有著現實啟迪意義。

  怎樣建設“無廢城市”?在《蘇州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中給出了清晰的路徑:在一般工業固廢方面,推進“無廢”綠色製造,加強工業固廢循環利用;生活源固廢方面,倡導綠色生活,深化生活源固體廢物精細治理;建築垃圾方面,推廣“無廢”綠色建造,規範建築垃圾分類消納;農業固廢方面,發展綠色農業,促進農業固體廢物收儲利用等。

  走進永鋼集團,就被眼前的“花園式工廠”吸引,廠內綠植圍裹,生機盎然的背後是企業對綠色生産的孜孜以求。在轉底爐車間,轉底爐生産線的投用,讓鋼鐵生産過程中産生的粉塵、泥污等再回收利用,實現“固廢不出廠”。“整個工藝流程不新增固廢、無污水排放,全部實現循環利用,粉塵排放量均達超低排放標準。”綠普資源經理錢麗英介紹,車間通過BIM三維建模技術、5G技術、VR等手段,實現了“無人化生産”和“智慧化管控”。

  不單單是企業建設了省內首個“危險廢物智慧監管平臺”,打造上下游企業的固體廢物循環利用“無廢”鏈條,建立區域一般工業固廢集中收集分揀中心,工業固體廢物冶煉渣“變廢為寶”成為個性化定制的特定建築物和路面磚……啟動“無廢城市”建設以來,蘇州將“無廢城市”建設理念貫徹到生活生産的每個環節,並形成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

  比如,蘇州加強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根據産業結構特點,指導全市工業固廢産生量最大的沙鋼集團試點建設“無廢集團”。強化危險廢物全過程風險管控,新建廢鹽、含銅廢物綜合利用等項目,建成9家集中收集單位;督促2萬餘家企業納入危險廢物全生命週期監控系統,落實按包裝掃碼轉移等信息化精細管理要求;提檔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完成張家港和太倉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建設。蘇州廚余垃圾分出率40%,生活源其他垃圾同比下降8.3%,併入選聯合國人居署智慧減廢城市項目優秀案例。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一頭連著減污,一頭連著降碳。“無廢城市”建設既是系統解決固體廢物問題的綜合途徑,也是推動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途徑。2022年,蘇州危險廢物産生強度較“十三五”末降低16%,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超95%,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建設經驗獲國家發改委認可。當前,蘇州還努力探索打造“無廢工廠”“無廢供應鏈”,積極打造行業固廢治理示範。

  站上新起點,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想像的蘇州,正在彰顯錦繡江南魚米之鄉獨特的魅力,向我們款款而來。(新華日報 作者 范昕怡)

編輯:高一芳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