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戴著大紅花的是我兒子,這是我的父親,這是在海邊時候的我。”崔義建指著照片自豪地説道。
崔義建是南通市如東縣豐利鎮環漁村的一名民兵營長,他的父親于1968年入伍,一身海軍藍和父親那被海風吹得黝黑乾枯的臉頰,是他兒時對父親最深刻的記憶。身為海軍工兵某團的父親,長年累月駐紮在海防一線,用自己的青春與汗水鑄就起堅固的海防堡壘。
祖孫三代合影
“父親特別愛穿那件海魂衫,哪怕破了好幾個洞,他都縫縫補補地接著穿,捨不得扔。”崔義建望著照片動情地回憶著。其實他知道,一直捨不得那件海魂衫固然是父親從部隊中耳濡目染來的勤儉節約的美德,可烙在骨子裏的還是那份對部隊時光深深的眷戀與感念。直至今天,父親手機的密碼還是他原部隊的番號,手機鈴音依然是一聲嘹亮的軍號,那份對軍人生涯的難捨早已深深融進了他的骨血。
在父親的指引下,崔義建也于1995年12月去往他心慕已久的蔚藍色的海軍軍營。他踩著父親堅毅的腳印,度過了難忘的八年軍旅生涯。“剛入伍時還是有很多不習慣的地方,大家一起吃飯一起睡覺,組織紀律和軍隊守則大如天。我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逐漸熟悉的同時還能指點新兵,這一步步走來,苦並累著。”崔義建指著墻上挂滿的獎狀,訴説著那段光輝而又燦爛的日子。新兵連的閱兵分列式、汽車營的緊急拉動、日常警衛勤務等諸多事情如數家珍、歷歷在目,在他眼中,這仿佛只是幾天前的事情,可事實上他已退伍二十多年了。
2021年9月,在通過基層的層層篩選之後,全家人在初秋的晨曦中目送兒子踏上了前往部隊的大巴車。可能是年紀大了,崔義建經常夢到兒子在部隊訓練的樣子。儘管心中有千萬不捨,可每當想起兒子臨行時胸前佩戴的那朵大紅花時,崔義建感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2023年春節期間,崔義建和家人一起,不遠千里前往營地探望了在部隊服役的兒子。遠遠望去,一個挺拔的身影健步如飛,精神抖擻。崔義建的眼淚止不住地在眼眶裏打轉,可心裏更多的仍是欣慰與自豪,“孩子長大了,懂事了很多,感謝部隊的培養與鍛造,也希望他不忘黨和國家的栽培,好好訓練,報效祖國。”
“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軍人家庭的職責,我們一家三代,可能沒有很多輝煌的戰功,但我們都願意把自己的青春與熱血揮灑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用汗水築起保家衛國的堅固堡壘。如果以後我有了孫子,有了重孫,他們願意的話,我依然會送他們進部隊鍛鍊,我相信,這會是他們一生的榮耀。”崔義建激動地説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擔當。在崔義建的家中,三代從軍,報效國家,是他們不悔的選擇,更是他們對祖國所許下的最莊重的承諾。新時代、新征程,每個人都在不斷奔涌的歷史洪流中走著自己的新長征之路,一心向黨,無悔家國。(文/圖 徐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