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臺條子泥為萬千鳥兒造新家
來源:新華日報  |  2023-07-19 09:24:35

  原標題:黑嘴鷗繁殖地“擴地盤” 川水灣“騰出”1.9萬畝 條子泥為萬千鳥兒造新家

條子泥為萬千鳥兒造新家

東臺條子泥濕地是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的海岸濕地。 新華日報 記者 吳俊 攝

條子泥為萬千鳥兒造新家

世界瀕危動物卷羽鵜鶘現身條子泥濕地。 單中華 攝

  7月9日,踏上東臺條子泥濕地新增的1500畝黑嘴鷗繁殖區,不經意就會踩到築在鹽蒿草上的小小鳥巢,這讓人下腳格外小心;頭頂,三五成群的小黑嘴鷗正在陽光下撲騰著翅膀練習飛翔,以迎接即將到來的遠行。先出殼的黑嘴鷗組成“先遣部隊”已出發多日,這算是最後一批了,過不了幾天,成鳥就會帶著它們開啟南下的旅程。

  “這片新擴展的1500畝繁殖區位於原先繁殖地的西側,是未被開墾過的區域,只需對地勢和水環境稍加整理,就可以種上鹽蒿。鹽蒿草,黑嘴鷗最喜歡築巢其上。”東臺沿海經濟區條子泥濕地服務中心主任姜文魁説。今春,飛來落腳的黑嘴鷗走進第二繁殖地,開始孕育新生命。

  “有人説,這片繁殖地是我們規劃的,這種説法不對。事實是鳥兒先認識並認可了這裡,我們觀察到鳥兒喜歡這兒,並進行適當改造和保護,讓生境更適合鳥類,它們喜歡便會聚集過來。”條子泥的鳥類調查員李東明説,“當看到黑嘴鷗銜來枯枝,在鹽蒿上築巢的那一刻,我們將這裡打造成黑嘴鷗第二繁殖地的信心更足了。”

  雖然還是一名編外志願者,但與鳥打交道,是李東明最幸福的時光,“加上之前的區域,現在黑嘴鷗繁殖地近3000畝。為了收集數據,我們和北京林業大學的調查隊員一起,拿著可降解的木筷,見到一巢插一根,兩個小時內要數巢、數蛋、查看出殼的小鳥。為了不影響黑嘴鷗,兩小時內大家必須撤出。”

  “巡護時,看到斷了翅膀的鳥兒站在開闊路邊,那種信任的眼神,期盼我的救助,這畫面我終身難忘。”丁劍明家住東臺市弶港鎮,年輕時常隨哥哥下海捕魚,如今條子泥成了世界自然遺産地,丁劍明也上了岸,從漁民變為社區工作者,如今又成了條子泥濕地的工作人員,“少了大自然的氣息,哪來人類的煙火?我越來越喜歡這個工作。”

  職業的改變源於理念的轉換。丁劍明説,不僅他,如今漁民們對大海也多了虔誠和敬畏,捕魚時自覺用上大孔漁網。這段日子,他們還觀察到近20隻小青腳鷸留在這裡度夏,這在條子泥還鮮有記載。

  備受呵護的還有更多的鳥兒。在川水灣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施工現場,曾經的魚塘和土埂已被推掉,營造出鳥兒們喜歡的不同生境。這項中央財政資金補助項目總投資1.68億元,是我國第一個在海岸帶遺産地開展的生態修復項目。姜文魁告訴《新華日報》記者,沿海經濟區按條子泥的成功經驗打造這項生態工程,如今1.9萬畝整治區都呈現出新景象,海堤之外,7500畝互花米草正在治理中,引水渠等工程正抓緊施工,整個項目預計7月底完工。“不用多久,鳥兒一定會認可這裡,其種群數量有望達到一個峰值。”在姜文魁看來,川水灣項目對濕地鳥類的價值不言而喻。

  2023年3月,東臺市和上海市崇明區、浙江省德清縣共同發起的長三角濕地聯盟成立,三方訂立公約,將聚焦濕地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濕地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等領域開展經驗交流與培訓、技術探討、實地示範等合作,推動濕地保護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共建“生態長三角”。

  在川水灣項目現場,《新華日報》記者看到互花米草被割下稈莖深埋地下,這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理方法。跟隨復旦大學的李果博士,《新華日報》記者看到資源化利用後的互花米草帶來太多驚喜——啤酒、糖果、植物鹽、植物蛋白。“啤酒口感好,而且無嘌呤,2022年用互花米草製成的啤酒銷售額達9000多萬元。”李果説。更神奇的是,互花米草還能製成生物碳,“技術已經成熟。放進機器的是互花米草,兩三個小時後,出來的就是黑色的生物碳。它甚至還能做成鈉電池。”

  27歲的李果是重慶人,2020年來到條子泥。比起在沿海經濟區的大樓裏做研究,李果更喜歡去灘塗。“今天就去了互花米草區‘圈地’,以一平方米為單位,對不同深度的土壤進行土樣採集。我們想研發一種生態農藥,只針對互花米草,不影響底棲生物。”李果所在的團隊有10多位年輕人,專業從事互花米草的治理,與傳統的“一除了之”不同,他們治理的是互花米草的生態負效益。“通過生物多樣性來促進互花米草的治理,我們希望灘塗是多彩的、豐富的,有蘆葦、有鹼蓬,也有互花米草,甚至還可以栽上樹,讓生物多樣性得到提升,最終能讓更多鳥兒在這裡落腳。”李果説。(新華日報 記者 卞小燕)

編輯:陳小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