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匯秀 常州注重在生態廊道建設中彰顯長江文化魅力
來源:新華日報  |  2023-08-09 09:47:48

  原標題:江湖匯秀,常州注重在生態廊道建設中彰顯長江文化魅力 黃金岸線,激蕩澎湃長江潮

江湖匯秀 常州注重在生態廊道建設中彰顯長江文化魅力

常州市濱江毗陵潮水利風景區 趙亞玲 攝

  三水匯聚、江南樞紐。在長江流經的江蘇城市中,常州擁有的岸線最短,僅有25.8公里,但卻是無法忽略的黃金岸線。乾隆南巡時,曾對常州發出過“江湖匯秀”的慨嘆。“江”,是長江;“湖”,是太湖。長江、太湖共同塑造了常州融長江雄偉與太湖秀美于一體的獨特氣質。

  一脈千古,文化沃土孕育錦繡文明

  3200多年來,長江水不僅滋養了古城常州枕河人家的生生不息,更見證著江南文脈的源遠流長。

  坐落于常州市天寧區鄭陸鎮的寺墩遺址,是一處從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時期的中心聚落,考古發掘出土的玉璧、玉琮,數量之多、等級之高,超過其他同時期高等級大墓。M4墓中發現的“人面獸面組合紋玉琮”更成為南京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位於常州市新北區春江鎮杏村南的象墩遺址,距長江岸線僅有7000米,考古勘探顯示,這裡也曾是一處良渚文化遺址。

  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鄭鐸介紹,寺墩很可能是良渚文化古國後期的國都所在地,而距長江更近的象墩,則很可能是良渚文化向北擴張、對外交流的一個重要據點。早在7300年前,長江之濱的常州小黃山南麓蔣家墩遺址,就出現了人類足跡,顯示了從遠古以來長江常州段沿線人類活動持續演進。

  在常州長江岸線,流光溢彩的六朝文學和懸壺濟世的清代醫派,形成奇妙的並存。

  常州孟河歷史文化研究會秘書長郭海德介紹,六朝時,來自北方的南蘭陵蕭氏家族定居在今天的孟河古鎮,從這個家族走出的蕭道成、蕭衍建立了南齊、南梁兩個政權,先後出現了15個帝王。更為重要的是,“南蘭陵蕭氏”還是著名文化世家,在經學、史學、文學、音樂、書畫等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蕭衍之子蕭統主編《文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選集;蕭道成之孫蕭子顯編撰的《南齊書》列入《二十四史》……孟河因“齊梁故里”的身份而聞名於世。

  千年之後,孟河又出現了影響遍及全國的醫學流派——孟河醫派,形成“費、馬、巢、丁”四大名醫家族。在郭海德看來,孟河醫派的興起,與長江有密切關係。清代,南北藥材均在長江邊的孟河鎮轉運集散。到清代中後期,具有開拓精神的孟河名醫們又紛紛沿著長江和運河,將孟河醫派的高超技藝在更廣闊的空間傳播。

  大江奔流,用生命詮釋的民族大義,深深植入常州長江文脈。“我是江南第一燕,為銜春色上雲梢。”這是瞿秋白寫下的著名詩句,他自喻為“江南第一燕”,立志要為黑暗的中國銜來春色,帶來光明。常州走出了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他們把“為人民謀永遠幸福”作為畢生追求,常州“三傑精神”成為全黨、全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破立並舉,“生産銹帶”變“生態秀帶”

  如今,站在江邊遠眺,常泰長江大橋、常州港成為常州江岸上最矚目的新星,展示了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常州作為。常州長江大保護展示館、新龍生態林等長江生態修復工程,訴説著常州長江段生態文明建設的顯著成就。環球恐龍城等文旅景區,把常州人的創新精神寫在了城市封面上。

  夏日的濱江漁港碼頭,早已沒有了往日密集圍江的化工企業;江堤上下,是一片水清岸綠的旖旎風光。

  得益於長江常州港和黃金航道優勢,沿江工業一度成為城市重要增長極。然而,短短岸線曾密布84家化工生産企業,讓常州成為全省沿江城市中化工企業最密集的區域之一。

  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常州在“禁與放、治與建、進與退”之間,交出了優異答卷:安全拆除化工企業43家,實現沿江1000米範圍內低質低效化工企業全部“清零”,長江常州段生態岸線建成比例達80.6%,居全省第一。

  尋根溯源,如何做好長江大保護“後半篇文章”?化工園區作為環境風險企業的主要聚集區,既是突發水污染事件的高發區,也是各類敏感水體的重要環境風險來源。常州針對園區企業污染物來源及其特性,構建企業、園區、周邊河流三級環境風險防控體系,以廠區為基本邊界,以公共基建、廠區廢水為防控目標,實現清污分流、降污排污的功能目標,全面提升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防控能力,實現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控”的轉變。

  常州探索“空間補償”機制,在“破”與“立”之間架起橋梁。“企業退出—生態修復—指標調劑—異地使用”,在這一“大閉環”實踐路徑下,當地對融合“治水、治産、治城”的土地管理機制有了創新詮釋。沿江佈置了工業遺産式長江大保護展示館、敞開式公園省莊河生態廊道、十里綠廊等,架設常州“532”發展戰略生態中軸和文旅中軸的北極點,豐富了市民“臨江親江”的需求。

  傳承弘揚,千年文脈生生不息

  走進常州濱江開發區長江大保護展示館,參觀者可以通過數字技術和互動設備感受從“濱江不見江”到“江畔滿眼綠”的華美蝶變。常州濱江開發區黨群工作局局長楊波説:“展示館所在的位置就是沿江拆除的第一家化工生産企業常隆化工原址,我們保留了辦公樓,用工業遺址裏的一磚一瓦記錄沿江生態的點滴變化。”

  還江於民,建設水清、岸綠、景美的長江生態廊道。從荒田灘塗到繁華新港,從江心小島到宜居家園,常州通過打造“三縱三橫”多點生態體,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完成沿江300米範圍內生態復綠和景觀濕地系統建設,累計種植喬灌木5萬餘棵,新增綠地超3000畝。

  這種變化,離不開世代居住在長江邊的常州人的努力。錄安洲“守島人”石厚林説:“小時候,我們都住在島上,白天在長江邊游泳摸蝦,晚上聽著江水聲入睡。”2006年,當島民集體搬遷“上岸”住進社區後,這位年過六旬的老支書卻扛起鋤頭重返小島,帶領村民種樹。盛夏時節,他種下的成片苗木隨風搖曳,滿目生生不息。

  長江文化如何生生不息?常州擬以“毗陵潮”為主題,以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四大功能分區為重點,規劃“一帶、一碑、兩館、兩島、十村”的總體佈局,涵蓋紅色文化、橋梁文化、漁村文化等內容,加快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沿江生態綠色文化帶。

  不久前,常州市新北區安家中心小學的學生們登上新時代文明實踐第一船“長江一號”,該船長68米、寬12米、高15米,滿載排水量685噸。在“長江一號”上,學生們從大運河、渡江戰役的歷史照片中,“沉浸式”體驗常州歷史悠久的濱江文化。(新華日報 記者 唐穎 萬小珍 張宇熠 于鋒)

編輯:陳小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