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漢文化論壇在徐州開幕
來源:新華日報  |  2023-09-28 09:27:42

  原標題:兩漢文化綻放新光彩 古彭大地迸發新活力 徐州唱響新時代“大風歌”

第二屆漢文化論壇在徐州開幕

第二屆漢文化論壇在徐州開幕

第二屆漢文化論壇在徐州開幕

第二屆漢文化論壇在徐州開幕

第二屆漢文化論壇在徐州開幕

第二屆漢文化論壇在徐州開幕

第二屆漢文化論壇在徐州開幕

  點燃文化之光,共赴徐州之約。 9月23日,第二屆漢文化論壇在徐州市大龍湖畔開幕。來自政界、學界、商界和媒體界的150位嘉賓圍繞“兩漢文化與中華文明”這一主題進行深入探討,為“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匯聚智慧與力量。

  發源於徐州的兩漢文化,塑造了江蘇“吳韻漢風”的鮮明文化特質,近年來,徐州著重加強文化建設,大力實施“舞動漢風”工程,奮力譜寫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漢風華章”,讓漢文化成為閃耀的城市名片。

  徐州市委書記宋樂偉在論壇致辭中表示,將以此次論壇舉辦為契機,進一步推動兩漢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勇擔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徐州力量。

  守正創新,拉動文旅經濟

  “兩漢文化看徐州,隋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坐擁超過5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徐州既有大氣磅薄的兩漢風韻,又有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絕美風光,吸引無數遊客前來打卡。2023年上半年,徐州接待訪客總量4780萬人次,同比增長43.88%,旅遊總收入創歷史新高。

  文旅市場火熱,離不開徐州大手筆佈局。自2019年以來,徐州根據季節特點,持續推出“繽紛文旅·共享生活”“春明、夏韻、秋實、冬趣”四季主題文旅活動,做大做強漢文化旅遊節、漢文化論壇、伏羊節等重大文旅活動,不斷激發城市生機和活力。

  以文化強市建設為目標,徐州大力實施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雙輪驅動”戰略,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以文化自信引領文化建設,用守正創新激活文旅經濟。

  方特樂園裏,大型真人歌舞表演《大風歌》將歷史畫面與科技手段完美結合,讓遊客在聲光電中沉浸式體驗大漢雄風。2023年,隨著方特樂園開園迎客,徐州形成“五園同樂”文旅發展新格局,以此為帶動,聯手淮海經濟區4省10市,通過“聯遊、聯宣、聯展”等活動,資源共享、形象共樹、市場共拓、産業共興,不斷培厚“大美淮海”區域文旅市場。

  旅遊是載體,文化是靈魂。讓歷史照進現實,漢文化景區在文物活化上持續發力,通過VR、AR、全息投影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打造沉浸式、互動性、體驗型漢文化文旅融合新場景、新空間;同時,增設古代武備體驗項目,研發特色研學遊課程,持續增強景區活力。

  “徐州有大量漢文化遺存,它們多以實體景觀和可見景觀的方式存在。”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城市與經濟地理系主任馮健表示,加強這類景觀主觀感知的打造,才能提升遊客對漢文化“飽和度”的感受。比如,在漢畫像石藝術館、漢墓或漢兵馬俑博物館,營造漢文化可感“氛圍”,加深觀者的印象。

  俯拾有文化,移步皆歷史。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徐州文旅傳承發揚漢文化,發展空間廣闊。2023年漢文化旅遊節期間,徐州突出“漢文化、徐州味、煙火氣、時尚潮”的特色,將漢服作為重要載體和元素,邀請國內外遊客穿漢服、品美食、遊徐州,進一步塑造“國潮漢風”漢文化品牌、“快哉徐州”城市文旅品牌;圍繞“看得見”“穿得出”“吃得著”“帶得走”的漢文化和“繽紛文旅,共享生活”的文旅要素,邀八方遊客感受古彭城楚韻漢風的文脈魅力。

  “故宮博物院上線的《全景故宮》、數字文庫、視聽館等均是非常優秀的數字文旅平臺案例,對於徐州來説是很好的啟發借鑒。”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 、南方科技大學全球城市文明典範研究院院長李鳳亮建議,徐州未來應該不斷推動徐州兩漢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助力文旅産業在高品質發展道路邁上新的臺階。

  統籌佈局,激活城市文脈

  在徐州老城區,一條全長約3.5公里的歷史文化軸,依次串聯起黃樓、文廟、雲龍山等多個重要歷史文化節點。這裡文化遺存和自然資源豐富,分佈著2片歷史文化街區、12個歷史地段、45處53個文物保護單位、8處歷史建築,涵蓋楚漢文化、運河文化、黃河文化、彭祖文化、蘇軾文化、民俗文化等,是徐州歷史文脈延續和文化內涵彰顯的集中展示區。

  城市文脈指的是城市所擁有的歷史、文化、社會、環境等方面的背景和脈絡,包括城市的建築風格、歷史遺跡、傳統文化、社會習慣、自然環境等。作為徐州歷史文化軸項目打造的主要參與者,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衡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馮正功認為,城市文脈對於城市的保護和發展至關重要,同時也對城市居民的身份認同和文化自信産生深遠影響。

  回龍窩街區是馮正功在徐州主城區歷史文化軸上的一部傑出“作品”。他帶領團隊對徐州歷史進行了深入考察,在設計中將老城墻、城門等重要歷史遺跡串聯起來,讓歷史遺存融入當代徐州的城市空間。

  “基於文脈的新空間塑造是傳承文化、延續歷史、創造現代美好城市的重要路徑之一。”馮正功説,徐州這座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必將持續煥發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現代活力。

  近年來,徐州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統籌規劃城市建設發展和歷史文化保護的關係,不斷健全制度機制,珍惜傳承城市文脈,彰顯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徐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今後5年,徐州將“加強城市文脈保護,打造縱貫主城區南北的文化軸,彰顯特色文化風貌”。

  宋樂偉説,徐州將依託城市歷史文脈,高標準建設“俯拾有文化、移步皆歷史”的兩漢文化集中展示區,整合串聯徐州博物館、漢文化景區、漢畫像石藝術館等資源,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精品項目,聚焦市場需求、遊客體驗、場景再現,推動“漢”元素有機融入公共文化服務、文創産業發展和城鄉建設。

  目前,徐州已經編制完成《徐州城市歷史文脈保護開發規劃》,在做好城市歷史文脈片區城市更新以外,還會將漢文化融入文博文創設計,利用博物館、回龍窩、文廟等文化場館、街區和景區景點,打造漢文化沉浸式體驗活動,讓漢文化“動起來、活起來”,為徐州高品質發展增添新動能。

  傳承弘揚,譜寫當代華章

  西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回到沛縣,築臺會父老,擊築歌大風。2000多年來,作為沛縣歷史文化坐標,歌風臺屢建屢毀、屢毀屢建。如今位於漢城景區內的歌風臺,建於1995年,並於2021年進行了復建、提升,成為集藝術展示、文化體驗、教學交流、休閒服務、商業運營于一體的綜合展示體驗館。

  一曲大風歌,傳唱著徐州的豪邁與雄健;一座歌風臺,見證著徐州堅韌不拔的發展史。兩漢文化剛健有為的鮮明特質,砥礪了徐州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歷史上,徐州人民飽受戰亂之苦和黃泛之災,但始終不屈不撓、頑強拼搏,一次次在廢墟上重建家園,書寫了不朽的城市傳奇。

  當前,徐州正搶抓多重疊加戰略機遇,不斷闖關奪隘,加快打造區域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雙向開放高地。

  作為工程機械之都,徐州加速培育壯大“343”創新産業集群,前瞻性謀劃佈局未來産業,全力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産業體系,並躍居全國先進製造業百強市第23位。去年,徐州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8457億元,總量居淮海經濟區首位。

  入選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徐州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相繼培育出以深地科學與工程雲龍湖實驗室、高端工程機械及核心零部件製造業創新中心、安全應急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等為代表的“1+3+100”高能級創新矩陣。同時,徐州擁有中國礦業大學等高校12所,在淮海經濟區佔比近1/4,在校大學生19萬人,夯實了區域科創中心人才支撐。

  得益於多元包容的兩漢文化熏陶濡染,徐州自古就是廣納博采的開放之城。承接南北,徐州正向南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工程機械、新材料、積體電路與ICT、醫藥健康等産業已深度嵌入長三角供應鏈産業鏈創新鏈,向北積極呼應京津冀協同發展;連接東西,徐州初步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開放平臺格局,以中歐班列為代表的一個個對外開放平臺,為徐州高水準對外開放和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充足底氣。

  聚焦推動兩漢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徐州將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深入實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重點推進徐州漢楚王墓群等遺存的調查勘探和考古發掘,深入挖掘兩漢文化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推出更多具有歷史價值、時代意義的考古成果、研究成果,讓悠久的兩漢文化在徐州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從歷史深處走來,一個更具活力的徐州,吟唱著盡顯新時代特色與氣概的“大風歌”,正闊步走向世界、走向未來。(新華日報 記者 王岩 張濤 楊琦)

編輯:陳小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