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中國作家序列中,王十月是一個特殊的存在。王十月的特殊,不在於曾憑藉中篇小説《國家訂單》榮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以及人民文學獎、《小説選刊》年度中篇小説獎、百花文學獎、老舍散文獎、冰心散文獎,也不在於他頭頂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廣東省作協副主席、《作品》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光環,甚至還是擅長繪畫的畫家,而恰恰在於他“野蠻生長”的人生逆襲。
10月21日下午,在南京西善橋初見·知旅共同體書店進行的“在世界文學之都與文學大家面對面”第二十回,王十月坐到了屬於主講人的那把交椅上。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李徽昭以訪問嘉賓身份與他對話,分享長篇科幻小説《如果末日無期》的寫作故事。
“在世界文學之都與文學大家面對面”活動由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南京市雨花臺區西善橋街道辦事處、西善橋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主辦,西善橋街道影視文旅中心、南京止一堂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南京·初見知旅共同體承辦。
作家王十月 攝影 范素麗
王十月出生在長江南岸的湖北荊州農村,他自嘲“對文學的初衷不是特別純潔,是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才開始寫作的”。
他不諱言只有初中學歷,因為當時初中考高中的時候,在學校的篩考中,60個同學要篩掉10個,他不幸成了那10個中的一個。當今社會,學歷就是一道門檻,但王十月認為寫作能力和學歷沒有關係,只和閱讀量、知識儲備有關係。
作為“70後”小説家,他的長篇小説《無碑》《米島》《如果末日無期》等,中篇小説《國家訂單》《人罪》《尋根團》,散文《尋親記》《總有微光照亮》等,都産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
分享會現場 攝影 范素麗
他的作品善於描摹底層小人物的甘苦悲歡,這和他原本就是農民,進城前幹過無根豆芽種植,進城後做過建築工人、服裝銷售、廚房打荷、絲網印刷工人、印花廠雜工,甚至還養過豬,在瓷磚廠幹搬運工等不無關係。豐富的經歷,讓他遍嘗世間百態、人間冷暖,也為後來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長篇科幻小説《如果末日無期》,由5個相互關聯的故事組成:《子世界》想像生命是一串可以改寫的代碼,人們生活在計算機的虛擬世界,分不清前世今生;《我心永恒》寫機器人有了情感,人工智能時代真正來臨;《莫比烏斯時間帶》寫腦聯網,蜂巢思維矩陣裁決生活,未來決定今天;《勝利日》寫遊戲戰勝了現實,病毒統治了世界,晶片裸露了真相;《如果末日無期》寫人類終於實現了永生的夢想,站在末日世界的廢墟上。
讀者提問 攝影 范素麗
面對南京讀者,王十月坦言,《如果末日無期》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回答童年面對星空時的疑惑。
交流中,話題還涉及到了教育。王十月對西善橋街道打造“理想教育小鎮” ,推動區域文化建設的做法十分感興趣。他説自己到西善來,也是深入生活、了解民情的機會,對創作很有幫助。
《如果末日無期》的訪談,讓現場很多擁有文學夢的青年讀者大受啟發。王十月還認為,今天人們在説“打工”這個詞的時候,和過去的語境已經不一樣了,現在哪怕是大學本科、博士畢業,走上社會也要面對找工作、打工的壓力。時代不同了,每個人都會面臨新的挑戰。(文 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