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普法規劃實施以來,南通市海門區司法局以提高全民普法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為切入點,著力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高品質發展,全面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能力和水準,努力營造全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會氛圍。
緊扣重點人群教育,分類傳播有“力度”。海門區司法局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加強對領導幹部任職前法律知識考察,通過制度化常態化中心組集體學法、“以案釋法”警示學、開展領導幹部述法活動等,增強各級領導幹部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和依法決策的意識和能力;聚焦青少年“重點人群”關鍵時期,注重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青少年法治教育網絡建設,確保在校生接受系統的法治宣傳教育;司法行政幹警、法治副校長、普法講師團成員深入到全區各中小學,開展“開學第一課”“法治班會課”“法典引領共護成長”“防校園欺淩”“道路交通安全”等校園普法活動150余場次,受教育師生達12萬餘人次。
法治文藝匯演
壓實節點普法責任,宣傳形式有“廣度”。海門區司法局開展“法潤海門·春風行動”“長江保護法宣傳月”“‘美好生活·法典相伴’民法典宣傳月”“鄉村振興·與法同行”“憲法宣傳周”“法韻海門和諧善治”法治文化作品徵集評選、青春有我法治護航等活動,以及農民工學法宣傳周、婦女兒童權益保護、國家安全日、防範電信網絡詐騙、道路交通安全法宣傳月等宣傳活動150余場次,發放宣傳資料160余萬份,解答法律諮詢1萬餘人次,有效提升普法工作的群眾知曉率和社會影響力。
深化法治文化建設,普法惠民有“溫度”。海門區司法局推進法治文化陣地提檔升級,投資50萬元新建成的民法典主題公園以“人生一路·法典相護”為主題,通過法治雕塑、法治文化長廊等形式,多維度、立體化、全方位展示民法典知識打造“生態+文旅+法治”特色法治文化陣地,積極開展群眾性法治文藝活動;常態化開展法治文藝下鄉巡演,通過歌舞、詩朗誦、小品、海門山歌等形式,自編自導貼近群眾生活的法治文藝節目,開展法治文藝巡迴演出45場次;創新打造“法治驛站”“法治郵路”等法治特色宣傳品牌。
民法典主題公園
深化典型人物培育,品牌打造有“亮度”。海門區司法局按照每網格不少於2名“法律明白人”的標準,在村“兩委”幹部、網格員、人民調解員等群體中,選拔培育“法律明白人”2028名;組織全區“法律明白人”培訓,統一身份標識,頒發證書及徽章,發放馬甲和“法律明白人”工作隨筆,規範“法律明白人”工作體系;發揮“法律明白人”在宣傳政策法規、引導法律服務、化解矛盾糾紛、參與基層治理中的示範引領作用,涌現出“楊大姐工作站”“老兵張琰法律明白人工作室”“王光玉法律明白人工作室”“法之韻藝術團”“老薛工作室”“徐氏家訓館”“老舅媽工作室”等“法律明白人”先進典型。常樂鎮楊立娟被評為全省“百佳法律明白人”。
突出基層依法治理,推動和諧有“深度”。海門區司法局構建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的“援法議事”陣地,發揮村居服務設施“開放”優勢,借助司法行政服務站、“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法律明白人”工作室、人民調解室等功能場所,融合打造290個“援法議事”工作室;發揮法治文化陣地“親民”優勢,將“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創建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張謇名人故里、通東革命老區等地域特色與鄉風民俗相結合;建立“援法議事”人才庫,廣泛吸納行業專家、鄉賢能人、“三官一律一員”、社會組織等各方力量充實隊伍,高效化解基層治理難題,老舊小區停車位改造、雨污分流改造、充電樁增設等一批民生實事工程通過援法議事平臺協商後得到有力推進,群眾法治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文/圖 琰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