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又去地裏看菜啊?”近日,在連雲港市灌雲縣東王集鎮興春村富民産業基地種植大棚的路上,村民們熱情地跟他們的書記朱大海打招呼。
從2021年以來,不管天氣如何,朱大海每天早上都會雷打不動地去富民産業基地種植大棚轉一圈,一年四季,從西瓜到豆角,從番茄到大頭菜,用他自己的話説,“看好每一棵菜,就是守住了村裏老少爺們的錢袋。”
“別擔心,你們都先看著我們幹”
在興春村,看緊“錢袋子”,那可不是説説而已。
2018年的興春村黨支部年底核算賬目,村裏實打實地背著120萬元的負債。村集體沒錢,村裏各項活動自然也是捉襟見肘,連年績效考核更是在全東王集鎮墊底,集體都不富,村民們自然更是捂緊了自己的“錢口袋”。
退役軍人朱大海作為興春村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在強烈的集體榮譽感驅使下,朱大海積極參與了村幹部選舉,並於2019年初開始擔任興春村黨總支書記。上任伊始,朱大海就四處了解附近的農産品需求情況,並召開黨小組會議,和村幹部統一了“挖掘土地資源,發掘特色産業,培養創優品牌”的村集體發展思路。
幾個人,幾塊地,朱大海沒有上來就發動群眾,而是帶著村幹部就開始率先研究起了大棚種植。通過明確品種、安排種植時間,興春村開始了集體農業産業的道路摸索。
“賺了錢,就是咱們集體的!”
2020年,連雲港市委、灌雲縣委發佈黨建引領富民興村“政策包”。興春村積極響應,運用“公司+基地+市場”的模式,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註冊村集體企業,現在有400畝産業富民基地、50個蔬菜大棚,一年分兩季種植西瓜、西葫蘆等果蔬,當年村集體凈收益15萬元。這對於當時的興春村是一針“強心劑”,之前保持觀望心態的村民,看到了實打實的收益都紛紛開始主動來到興春村黨群服務中心,想要加入。
朱大海的目的達到了,通過黨小組示範到村民自主加入,他驗證了自己“只有真金白銀的效益,才能對得起村民經濟口袋的信任”的理念。借著從産業富民基地刨出來的“第一桶金”,朱大海帶著黨員群眾趁熱打鐵註冊了“興春百姓”商標,在鎮政府的扶持指導下,這一品牌為大米、西瓜分別帶來了31萬元和21萬元的品牌增值。2021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100萬元,全村榮獲黨建引領發展“十大紅旗村”榮譽稱號。
朱大海常説:“村裏沒有大賬,都是雞毛蒜皮的小賬。”但他和興春村幹部都明白,這些小賬背後,是興春村14個村民小組、3900人的幸福生活保障。財從細起,對於朱大海來説,誠信就是信守自己“當書記一天,就在地裏幹一天”的承諾;誠信就是持續發力,深耕發力推動興春村規模流轉土地3500畝,實現年帶動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00萬元,凈收入22萬元的發展目標。(文 焦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