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南通如東縣秋糧收穫接近尾聲,稻穀滾滾入倉,堆積著“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底氣。據初步統計,2023年秋收,如東89.5萬畝水稻單産約650公斤,豐收已成定局。
近年來,如東縣通過“整地”“提技”“挖潛”三項行動,深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持續改良鹽鹼地,為“豐收在田”轉化為“豐收在手”夯實重要“耕”基。截至目前,該縣已建成高標準農田119.64萬畝,累計改良鹽鹼地約8000畝,農業機械化水準達到95.8%。2023年全年糧食總産約100萬噸。
秋收航拍
向改革要效益,高標田成“豐産倉”
與傳統農田相比,如東的高標準農田更注重提質、增效、節本。如東通過田地調形、把“小田”改為“大田”,修建排灌設施、土地平整、生産便道等現代農田配套設施,農田耕作、播種、灌溉、施肥、收割等更加快捷。“高標田節水高效、省工省力,和過去的常規地塊相比,每畝能增産5%左右。”錢涌家庭農場負責人王錢勇表示。
2023年,如東進一步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6.89萬畝,包括新建1.29萬畝、改造提升5.6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0.9萬畝,總投資2.286億元。眼下,項目已完成總工程量的90%以上,預計年底進行“四方驗收”。截至目前,該縣已建成高標準農田119.64萬畝,覆蓋率達82%,實現藏糧于地。
向科技要效率,“慧”種地開出減損“糧方”
金燦燦的稻田裏,一台無人收割機馬達轟鳴,秩序井然地收穫著成熟的水稻。“只要提前導入農場的高精度數字地圖,機器就會自動規劃完整路徑,指揮無人農機開展作業。”如東掘港街道虹騰土地股份農民專業合作社“無人化”新型合作農場負責人劉宗陳介紹。
“無人農機可以連續24小時作業,它的應用使秋收工作效率更高。”如東縣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站站長蔡小榮表示,目前如東已建成省市縣級“無人化”農場19家、特色農業全程機械化示範基地10個、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21個。
2023年以來,如東將機收減損作為糧食生産機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秋糧開鐮後,在全縣15個鎮區街道選點,檢查機收作業地塊,針對水稻品種、種植模式、收穫機械型號情況進行記錄,經過勘查、取粒子、去雜、稱重、測算,最終計算出畝産機收損失率。
向土地要潛力,鹽鹼地變“噸糧田”
在“綠色荒漠”上播種希望,2023年以來,如東栟茶方淩墾區同樣喜訊頻傳。6月初,墾區3000多畝小麥畝産超過428公斤,刷新了該地10年來小麥單産最高紀錄;11月3日,墾區500畝水稻全面開鐮,嘉優中科一號、浙粳優1758、常優四號等7個品種,共計170畝耐鹽水稻實收畝産達850公斤。在保證穩産高産的前提下,技術團隊將聚力攻關食味性更好、品質更高的品種進行試種推廣。
目前,如東鹽鹼地改良項目涉及三個片區、約8000畝土地。經該縣農業部門初步測算,2023年,鹽鹼地改良地塊水稻平均畝産超600公斤。“沉睡”的鹽鹼地正逐步被改良“喚醒”,成為如東糧食增産的“新糧倉”。(文/圖 徐書影 朱海城 單佳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