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送子、花團錦簇、鳳戲牡丹……一塊塊帶有傳統紋樣的藍印花布被展陳在吳元新蘇州藍印花布藝術館,講述著國家級非遺的傳承保護故事。12月24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吳元新,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非遺中心主任耿涵等專程來到蘇州相城陽澄湖(消涇)國際手作村,考察1971倉坊建設情況,為傳統文化傳承與發揚提供新思路。
吳元新是南通大學藍印花布藝術研究所所長,四十餘年來一直全力保護和傳承藍印花布技藝。2023年,他與蘇州相城合作成立吳元新蘇州藍印花布藝術館,將其收藏創作的千百件藍印花布藝術作品捐出,以便讓遊客、年輕人群體了解藍印花布的歷史,領略傳統文化魅力。
該藝術館位於陽澄湖(消涇)國際手作村1971倉坊內,主要展示了江南地區藍印花布的起源、發展、紋樣寓意以及新時代傳承等內容。吳元新説,藍印花布的紋樣寓意極強,例如新婚夫婦的被面會以“麒麟送子”紋樣為主,寓意多子多福;家中長者的被面則會以“松鶴延年”紋樣裝飾,寓意長命百歲。在新時期,吳元新與同事們也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進行産品創新,“我們用傳統藍印花包袱布製作了提包、單肩包,用傳統藍印花布被面做成了如今的臺布、靠墊,讓它從古至今都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也能讓更多人能欣賞傳統技藝的美。”提起與相城的結緣,吳元新説,他的家人世代居住在蘇州,藍印花布的最早發源地也是蘇州,能夠讓這一技藝“回家”,讓更多新、老蘇州人了解藍印花布,他感到十分榮幸和自豪,同時,他也對相城近年來不斷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做法表示讚賞。
在1971倉坊內,除了吳元新蘇州藍印花布藝術館外,還有匯集了姚繡、緙絲和蟋蟀盆等工藝的非遺藝術館,由老糧倉改造並融合節氣、稻作、農耕等文化形成的圓形筒倉,以及充滿回憶的老物件館等多個場館,全面展現了陽澄湖地區的歷史和人文風貌。
陽澄湖1971倉坊由原消涇糧倉改造而成,佔地面積9378平方米,建築面積4893平方米,以“匠心造物”為主題,以“非遺手作+”為文旅融合突破口,植入蘇繡、藍印花布、緙絲、蟋蟀盆等非遺手作、休閒餐飲、書屋咖啡、數字文旅、版權工作站等多個業態,構建産品研發、人才培養、産業孵化、版權交易、産品銷售、研學體驗完整産業鏈,形成“産、學、研、銷”體系,致力於打造青年手工藝人和青年藝術家的孵化基地。目前,1971倉坊已基本完工,將於2023年12月29日正式開業,為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發揚貢獻力量。(相城區融媒體中心 張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