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持續建言推進 揚州政協20年關注一道題——匯聚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揚州智慧”
冬日揚州,層林盡染,水碧天藍。城市南部,古運河邊的三灣濕地公園,112.3米高的大運塔傍河眺江,雄姿巍然。佔地200畝、總建築面積近8萬平方米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宛如一艘即將揚帆的航船,停靠在岸邊,不少遊客因為一座館奔赴一座城,這裡已成為揚州這座千年古城的網紅打卡地。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是揚州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精彩落筆,也凝聚了揚州政協委員們多年來持續建言獻策的努力。2003年,在揚州政協論壇上,一份《應當重視揚州古運河文化的展示研究與弘揚》的建言,拉開了揚州政協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的序幕。2004年,揚州政協將加強揚州古運河保護與利用的課題作為主席會議議題與市政府展開協商,並向市委、市政府報送專門建議案。此後,在揚州牽頭的大運河聯合申遺過程中,揚州政協一直高度關注此項工作,並以多種履職方式,助力大運河遺産保護和申遺工作。2017年,“作為中國大運河原點城市和申遺牽頭城市,我們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馳而不息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貢獻政協智慧、提供揚州方案。”揚州市政協主席陳揚告訴《新華日報》記者。
凝聚共識,用心用情共解“一道題”
2017年9月,揚州市政協八屆三次常委會召開,與會人員圍繞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進行熱烈討論、深度協商,形成一份關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揚州定位、揚州作為”的建議案送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自那一年起,“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成了市政協協商議政的必選題。揚州政協綜合運用多種履職方式,持續協商建言、跟蹤推進。
僅2017年以來,揚州市政協聚焦運河文化主題召開專題協商會議7次,報送建議案(調研報告)7篇;組織主席會議成員視察督查11次,形成專題視察調研報告11篇;提交相關提案、社情民意信息48篇。圍繞規劃制定、項目實施、要素保障等環節做好決策前、決策中和決策後的協商及民主監督,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揚州段重點建設項目得以有序有力有效實施。
推動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揚州政協將一件件提案、社情民意,一項項履職活動,轉化為一個個文化作品和生動實踐。
揚州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輯出版《運河長子的擔當——揚州牽頭大運河“申遺”記憶》等揚州文化名城保護與復興叢書,從多個角度為保護揚州文化遺産建檔、建言;大型原創歌劇《運之河》、大型歷史古裝揚劇《鑒真》等文藝佳作在劇場舞臺精彩呈現,以群眾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形式展示傳承運河文化;圍繞展現“運河原點·精緻揚州”的獨特魅力,揚州正在打造以大運河博物館為標誌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先導示範段,規劃建設三灣中國運河文化展示和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高郵郵驛文化展示片區、古城開放式運河文化博覽城等8個運河文化展示區。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的傳承之舉,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了起來。
揚州市委書記王進健表示,市政協選擇大運河文化帶揚州段建設這一時間跨度長、工作要求高的重大課題開展協商建言,做到見事早、入手快,及時發出政協好聲音,發揮了廣泛凝聚共識、不斷推動工作的重要作用。注重務虛與務實相結合,從建言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的揚州定位,到建議高品質編制建設規劃,再到民主監督項目落實情況,從始至終圍繞全市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大局持續發力、跟進履職、久久為功。
推進落實,閉環轉化共繪“一張圖”
圍繞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政協如何積極作為,才能把委員們的協商建言,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舉措和項目?20年來,揚州市政協建立健全政協委員意見建議反饋制度,努力推進成果轉化落實,形成工作閉環,以協商成果的轉化運用推進黨委、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的落實。
經揚州市政協連續三屆提案建言、視察監督,揚州文旅新地標文匯閣于2023年4月復建完成並正式對外開放。《四庫全書》時隔169年重新入藏文匯閣。文匯閣作為清代貯藏《四庫全書》的七大藏書樓之一,位於瘦西湖畔、北護城河邊。1854年,文匯閣和《四庫全書》一起毀於戰火。實施文匯閣復建工程,既是對重要歷史文化建築的真切再現,也是對大運河文化的有力賡續。如今,文匯閣不僅成為遊客參觀遊覽的好去處,更成為揚州運河文化的新地標。
揚州是江河交匯之處、兩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疊加之地。做好江河交匯“大文章”,更能彰顯揚州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特色。對此,揚州市政協在2023年年初,召開專題網絡議政會進行協商建言,專家學者與參會的市政協委員紛紛對“江上鹽都”十二圩歷史文化保護展示、“江運交匯·京口瓜洲一水間”千年運口保護展示提升等國家、省重點項目,發表協商意見,提出工作建議。這些建議很快被有關方面採納。目前,揚州正在借助兩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契機,努力建設一批富有地域特色、古今交相輝映的長江、運河文化新地標、經典景觀。
美食文化也是大運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市政協報送的“關於申創‘世界美食之都’的建議”的社情民意信息,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積極採納,相關部門高效率開展一系列工作,最終揚州于2019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美食之都”。
揚州還努力打造一批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新時代文化經典和品牌,積極推動非遺進景區、進街區、進社區、進校園,不斷讓優秀傳統文化持續煥發青春。
揚州市市長潘國強表示,市政協圍繞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充分發揮各種履職形式的組合效應,融協商、監督、參與、合作于一體,使履職效能最大化,有力推動了重點工作落地落實。
系統謀劃,協同發力共下“一盤棋”
揚州市政協“多年同主題、年度有側重、幾屆成系列”的履職方法,已讓不少省、市政協特意來揚州調研考察。
在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執行院長黃傑看來,促成“運河文化一盤棋”的良好局面,離不開系統謀劃與協同發力。揚州市政協圍繞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通過持續開展專題調研、與市政府專題協商、發動委員撰寫社情民意信息和提案等形式,充分發揮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全市各部門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共同保護運河文化遺産的生動局面。2023年6月,歷經兩屆市人大常委會共同努力,歷時兩年調研、共同起草制定的《揚州市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條例》正式實施。除此之外,揚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市人民檢察院加強法治運河建設,開展保護運河生態公益訴訟等工作;WCCO等社會組織加強國內外朋友圈的拓展作用,大中小學校、企業和社區紛紛自覺加入到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來……
“千里運河一線牽”,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需要的是運河沿線城市之間的聯動與聯合,揚州有著牽頭大運河聯合申遺的切身體會,深知合作共贏的重要性。除了加強自身能力建設以外,揚州還利用WCCO,加強與世界運河城市合作,建立了世界運河古鎮合作機制和世界運河城市精品景區合作機制,加入京杭運河對話機制。除此之外,還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積極參與大運河文旅博覽會、大運河城市非遺展等重要展會,積極宣傳推介揚州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2024年是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揚州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如期獻上一份“週年禮”。他們提的一份關於籌建大運河申遺史料展示館的建議,目前已得到市委、市政府採納並轉化為決策,正在付諸實施,力爭于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之際建成開放。
陳揚表示,揚州市政協將組織廣大委員持續用心用情用力,一如既往地助力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同時,圍繞揚州建設“三個名城”、爭做“三個示範”、打造“六個好地方”重點目標任務,科學選題、精耕細作,有步驟、分層次做出系列文章、連續文章,久久為功、持續發力,著力打造議政建言精品,以有用之言、務實之策,真正讓政協聲音成為黨政決策、推進工作的重要參考。(新華日報 記者 孫勁松 李源 張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