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徐州邳州市不斷豐富社區矯正公益勞動模式,聚焦“公益勞動”能量,促進公益勞動教育和社區矯正教育有效結合,不斷提升全市社區矯正工作品質。
聚焦“被動”向“主動”轉變。邳州市社區矯正管理中心指導基層司法所成立社區矯正公益勞動聯絡組,制定公益勞動方案,引導社區矯正對象積極參與公益勞動,發揮公益勞動教育成為社區矯正對象順利融入社會的紐帶作用,激發社區矯正對象社會責任心;鼓勵社區矯正對象報名參加形式多樣的公益活動,邀請心理諮詢師、司法行政幹警、公益服務機構人員參與報名人員的面試篩選,綜合評估後匹配勞動實踐項目,由司法所專職社工為組長,統一指導公益勞動實踐,運河街道已有20人參與“敬老愛老”公益勞動服務隊,走進敬老院、老年大學開展清理公共衛生、修剪花草樹木等公益勞動。
聚焦“片面”向“全面”轉變。邳州市社區矯正管理中心主動對接社會愛心志願服務組織團體和公益協會,制定交通執勤、環境清理、安全巡邏等公益勞動項目,吸納社區矯正對象自主選擇適當項目和時段並參與公益勞動實踐;引導矯正對象參與活動後撰寫體會心得總結,從身體行動轉化到心理感悟,有效促進社區矯正對象認識到個人與社會和諧相處重要性;東湖街道司法所組織10名涉及道路交通安全類社區矯正對象,在市區交通路口引導電動車駕乘人員規範佩戴頭盔、行人規範穿行馬路,警醒該類社區矯正人員自覺遵守交通法律法規。
聚焦“學法”向“普法”轉變。邳州市社區矯正管理中心組建一支由公益律師、檢察官、法官組成的普法講師團,定期集中開設社區矯正人員法治教育講堂,宣講民法典、社區矯正法等法律法規並以案釋法;依託艾山法治教育基地、大運河碼頭法治實踐基地,組織社區矯正對象走出法治教育講堂,參與社會公益法治勞動實踐;官湖司法所建立以社區矯正對象為主要成員的“普法公益服務隊”,利用鄉鎮趕大集時段,組織10名社區矯正對象發放普法宣傳資料並參與街道衛生清理工作,實現“學法者”身份向“普法者”身份轉變。(文 吳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