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代表委員聚焦“聯動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 發展“一盤棋”,共譜“協奏曲”
不到全國4%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國近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以約21%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國40%以上的人口和經濟總量,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聯動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代表委員聚焦這一話題,各抒己見,提建議,謀發展,描繪美好未來。
營造科創生態,激蕩發展動能
近年來,科技創新浪潮從長三角和長江經濟帶奔涌而出,一大批重要科創成果不斷涌現。聚焦前瞻性技術領域,長三角正加速落子佈局。圍繞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機器人、新型電力裝備、新型顯示首批四大産業的27條産業鏈,長三角各地實施補鏈固鏈強鏈行動,加強政策協同,支持龍頭企業作為“鏈主”,帶動大中小企業融合創新。
“儲能服務作為新能源産業重要增長點,技術完善、案例豐富。借助儲能服務削峰填谷,降低電費成本,已是非常成熟的做法。”省政協委員、常州天正工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翀昊説,長三角各市著力加強儲能服務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支持中小製造業企業降本增效。“對小型儲能産品,國內目前尚無專門的標準體系,更缺乏檢測、認證等相關技術服務。可率先建設儲能相關法規、標準、檢測、保險等一系列基礎性服務,為産業健康發展提供基礎保障,並通過標杆項目進行試點融資,拓寬定向融資渠道,提供專業信貸支持。”
省政協委員、華大工程生物學長蕩湖研究所所長沈玥見證了研究所從落地到發展的全過程,該研究所是華大集團在長三角落戶的首個專業研發機構,落子常州,輻射長三角。沈玥認為,長三角一體化和長江經濟帶發展,需加速産業集群匯聚創新力。發展合成生物及其相關産業,要打開全局視野,提前謀劃産業集群發展,加強整個産業戰略的佈局和規劃。要整合江蘇省合成生物領域優勢科研機構、高校院所以及産業機構,集聚優勢超前謀劃。同時,通過校企合作、建立産業聯盟等方式,培育更多綜合型、跨學科的人才,推動科技成果産業化。
“科技創新,要跳出地域、行業圈子,培養全球視野和國際眼光。”省政協委員、南京師範大學校長華桂宏説,促進高水準科技創新,不僅需要吸納全球範圍的人才,也要促進區域産業協同聯動。2024年,他與省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黃和一起遞交了一份提案,提出加快江蘇全省合成生物産業戰略佈局,在合成生物學平臺、合成生物學重大項目上給予更多支持。同時,充分發揮高校科研團隊的優勢力量,吸引長江經濟帶乃至更廣範圍高校、研發機構,針對涉及國民經濟領域重大需求開展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助力江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産業科技創新中心。
加快創新協同,推動航運融合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規劃建設長江口産業創新協同區,推動沿海港口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樞紐融合發展。
長江與東海相連,黃金水道,百舸爭流。省政協委員、中國船舶集團第八研究院院長楊吟華注意到,長三角地區在船舶交通組織方面,缺少船岸協同、船港協同能力。楊吟華説,可以充分利用長三角地區沿海深水港口有利條件,以及與長江下游各港依江聯通的便利,加強港口海運與江海聯運的統一規劃、資源整合,進一步提高航運效率。推動港口分工,錯位競爭,構建海港大宗貨物中轉體系和長江南京以下港口組成的江海轉運體系,形成多層次、多梯度、多功能的長三角江海港口網絡。
在楊吟華看來,搭建長三角一體化港航協同平臺十分必要。協同平臺能發揮海事、引航、港口、交通等單位的合力,升級現有船舶交通管理系統,推廣部署第四代船舶交通管理系統(VTS),通過船岸、船港智慧協同,實施港航調度交通組織一體化,通過一體化協同管理機制加強全鏈條服務,推動水上交通運輸綜合服務保障能力提升。
省人大代表,省港口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明建議,完善運輸保障機制,強化港航貨聯動發展,依託連雲港港、蘇州港、南京港等,推動江蘇遠洋應用“兩港一航”模式,與鐵礦石、煤炭、集裝箱等重點物資進口企業建立緊密合作,提高省內企業重點物資承運比例,設立航線開闢加密政策、專項資金及經營性補貼,用於支持國際船隊規模擴大、航線開闢、江海聯運等業務發展。
“南通應該抓住機遇,利用較為廣闊的經濟腹地資源,整合上海、蘇州的高端創新資源,在産業創新協同區內構建從研發到産業化的完整産業創新體系,大力培育未來産業。”省政協委員、南通大學黨委書記尚慶飛説,長江口産業創新協同區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支持,南通可以通過加強職業教育、培訓計劃,培養符合産業發展需求的技術工人和管理人才,並吸引國內外高層次人才,推動人才流動,提升南通在創新領域的競爭力。此外,在稅收、土地利用、人才引進等方面提供一體化的政策支持,降低企業進入門檻,推動長江口産業創新協同區的建設。
“‘聚力共建長江口産業創新協同區、打造通州灣石化雙循環基地’兩大新戰略,同樣是如東的重大機遇和工作著力點所在。我們正在深入研究對接,從中捕捉新風口,特別是要充分策應好通州灣石化雙循環基地建設,圍繞産業鏈需求精準招引上下游配套項目,打好主動仗、下好先手棋,更好融入南通萬億級綠色臨港産業培育和海洋産業高品質發展先行區建設。”省人大代表,如東縣委副書記、縣長陳雷説,如東最大的優勢就是“兩個海”,一是“面朝大海”,二是“靠近上海”,如東將堅持差別化發展、錯位化競爭,更大力度做好對接上海、融入蘇南文章,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更大成效策應好上海五大中心建設,用好自身的港口、土地、綠電優勢和成熟的化工園區資源,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裝備三大新興産業上再發力,在新型儲能、氫能等未來産業上加快佈局。
加速綠色轉型,厚植美麗底色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認真落實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的政策措施,著力打造産業轉型創新、綠色現代航運等先行段示範段。
江蘇造船産業發達,每年中國一半以上的船舶,從江蘇各地下水啟航。在香港航運業工作多年的江蘇省政協委員、海瀚資本有限公司主席趙式明注意到,近年來,低碳節能環保成為航運市場的重要發展趨勢。在趙式明看來,助力“雙碳”是長三角三省一市義不容辭的責任,蘇港之間綠色航運合作大有可為。“江蘇可以發揮優勢造船技術,結合先進的新能源儲能成果。香港可以發揮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的優勢,對造船從業者、船員等群體加強先進技術培訓,在綠色航運上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趙式明説。
身處江淮生態經濟區,省政協委員、淮陰師範學院黨委書記尚洪波格外關注江淮生態經濟區的高品質發展。尚洪波建議,重點實施“環境增靚”“産業增綠”“生態富民”三大工程。“比如江淮水鄉特色也可以進一步塑造和強化,加快推進洪澤湖、高郵湖、駱馬湖、白馬湖等綜合整治,加快生態湖區和推進淮河、古黃河、大運河等生態廊道建設。因地制宜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統籌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科學推進鄉村綠化美化。”
推進長江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傳承城市文脈與改善人居環境,同樣受到代表們關注和討論。
江蘇如何發揮自身優勢,高品質推進長江經濟帶文化産業建設?省政協委員、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陳愛蓓表示,要推動長江文化成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彰顯不同長江城市的地方特色。相關部門應以打造文旅品牌為抓手,推動長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講好新時代長江故事。流域省份可探索組建長江文化建設集團,依法運作提高資源整合效率。政府需要制定法規、加強監管、協調規劃,以長江旅遊業、文創業、演出業、文博業、影視業等為業態載體,以沿長江美麗鄉村、水利景觀、工業遺址、文化博物館等為依託,加強長江特色文化産品的建設,豐富長江生態文化旅遊産品的供給業態,並依託“互聯網+”,建立互聯共享的長江文化數字平臺,提高長江文化旅遊開發的管理效能。(新華日報 記者 許願 樊玉立 程曉琳 張宣 梅劍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