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拈花灣“拈”了一枝什麼花
來源:新華日報  |  2024-03-05 10:13:41

  原標題:拈花灣,“拈”了一枝什麼花

無錫:拈花灣,“拈”了一枝什麼花

圖為無錫拈花灣景區。新華日報 記者 邵丹 攝

  龍年春節,無錫拈花灣成為觀察中國人文經濟學發展的一扇窗口。

  一面,是萬千鐵花衝破夜空盡情綻放,年味花燈流光溢彩,非遺國潮撲面而來;一面,是人流如織,12.4萬人次的大流量,創造了門票、住宿、餐飲等文旅綜合收入近3000萬元。

  詩意與繁華相融,人文與經濟共舞,“微微一笑”的拈花灣,手裏“拈”的是一枝什麼花?

  文化為魂,山水有“骨”斯為盛

  遇見拈花灣,第一眼會為其獨特的景致所驚艷。

  唐風木作,宋制飛梁,讓人夢回古代;香月花街一步一景,拈花塔下風鈴叮咚;春之花海、夏夜明燈、金秋絢爛、寒冬初雪……四季如畫,一心歡喜。

  很難想像,這樣一座美麗動人的江南小鎮,竟是從一片破敗的村落上建起,並從此開創了中國文旅小鎮建設“無中生有”的創新模式。當年的拈花灣,“有”的是偏僻的位置、普通的環境和經營不佳的村辦企業。從一張白紙到一路風景,從隱于鄉野到聞名於世,“三流”的自然資源打磨出一流的文旅産品。

  “小鎮雖是‘無中生有’,文化底蘊卻是源遠流長。”在無錫拈花灣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國平看來,禪,是東方文化的精髓。在拈花灣文旅團隊的運作下,古老的禪文化經過溯源、歸真、提煉、整合、創新、活化、延伸、演繹、趨同、推廣十大過程,得到梳理、傳承和再造。地形、建築、景觀、空間肌理、商業業態、旅遊活動乃至生活方式,一一注入文化之魂,賦予拈花灣獨一無二的文化IP,帶著“花開無聲處,細水遣流年”的詩意浪漫,從一眾景區古鎮中脫穎而出。

  拈花一笑,文以載道。自拈花灣始,傳統文化的現代生成與地方文化的個性表達,拈花一路,風靡九州。

  無錫惠山古鎮三期,一曲《二泉映月》錫韻悠揚,聲動古今;

  南京金陵小城,琴棋書畫曲茶構建的曠世風雅,讓人夢回金陵;

  台州葭沚老街,街水相伴,琉璃文昌,再現千年海貿文化“在水一方”;

  ……

  “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對傳統文化予以可觀可感的形象化再造,精準提煉文化原動力,實現以文彰旅,這就是拈花之道。”吳國平説。

  創新為要,“預支五百年新意”

  在拈花灣打造的眾多“爆款”中,2023年夏天的那一場“明燈三千”至今讓很多人唸唸不忘。明月清風,星河閃爍,近千架無人機于花海間騰空而起,悠揚的禪樂中,一盞盞孔明燈被次第點亮,場面十分震撼,人們仿佛穿越時空融入一場詩意翩躚的夢境之中。

  “沒有震撼,就只有遺憾;有了創意,才會有流量。”在拈花灣,這是規則,更是信仰。“我們只做從0到1的原創,不做從1到N的模倣。”吳國平説,拈花灣的每一個産品都要“預支五百年新意”,做成獨一無二的精品。超20萬平方米的梵天花海,唯美的3D水幕電影,璀璨的無人機煙花秀,空靈的“夢回唐櫻”元宇宙體驗……這些創意一直被效倣,但很難被超越。

  創意激活歷史,創新引領未來。2016年,“夜遊經濟”“沉浸式”蓄勢待發,拈花灣引領潮流,推出《禪行》夜間演出。“一葦渡江”“亮塔儀式”“花開五葉”“拈花一笑”4個篇章,通過聲光電、動態雕塑、無人機、AR等科技手段,讓遊客身臨其境體驗“歡喜自在”,迅速成為景區最具吸引力的項目之一。2023年,拈花灣入選第一批全國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項目名單。

  拈花灣是創意創新之創作,也是匠人匠心之匠作。在拈花灣,大到一亭一閣一樓臺,小到一竹一籬一花團,都凝聚著建設者們的巧思。散落在步道邊、庭院裏的青苔,是拈花灣獨有的景觀——這些“會呼吸”的小小植被,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山,經過專業團隊幾個月的試驗,一點點培育做活,成為小鎮“禪意”的重要載體。又如古樸自然的竹籬笆,選用品質上乘的毛竹,由兩位70多歲的老匠人一根根親手扎制,用心可見一斑。

  “六朝風雅,盡在這一抹‘金陵藍’。”站在金陵小城文心館前,抬頭仰望那道孔雀藍屋頂,遊客心動不已。這抹“金陵藍”,是拈花灣文旅設計團隊從白居易名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中獲得的靈感,邀業內專家反復研討,歷經6個月7輪修改,才最終確定了色譜。燒制過程中,斑駁漸變的藍又難壞琉璃師傅們,燒制的工藝、火候的掌握甚至挂瓦的方向,匠人們一窯一窯試驗、一次一次重來,才得到這一片“金陵藍”的靈魂氣象。

  “當代精品、未來遺産”,拈花灣以其獨特的文化解讀力、轉換力、審美力和對市場的領悟力、産品的運營力,成為文旅市場的現象級標杆。2023年,拈花灣景區全年接待遊客202.4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近5億元。

  以人民為尺規,滿足美好生活嚮往

  “肆目如雲處,三田大有秋。”唐代詩人蔣防在《秋稼如雲》中以波瀾壯闊的詩句,描繪了江南豐收之景。如今,在宜興市周鐵鎮,大拈花灣文化旅遊康養項目首啟區——大有秋一期·竺山已正式免費對外開放,重現這一江南繁華盛景。

  竺山曾是寫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南宋詞人蔣捷的隱居之地,經過拈花灣文旅團隊“妙手回春”,竺山充盈著“致敬蔣捷”的氣息:心留閣、鷗鷺臺、挑春路、竹裏街區、聽雨廊,移步換景間,打開的是一闋闋風雅宋詞,更是當代人對美好生活的理想渴求。

  在大拈花灣,文旅景區、大健康産業園區、健康旅居社區三大功能區集文旅、康養、美好生活于一體,構建起一套“全時、全齡、全週期”,涵蓋“心靈調養、生命保養、生活康養”的“三全三養”美好健康生活方式。

  “旅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成為國民美好生活的重要選項;旅遊者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可以深度融入目的地日常生活場景;旅遊景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傳統邊界日漸消失,創新動能快速聚集。”吳國平説,天地之大,黎元為先。當詩和遠方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剛需,旅遊業所面臨的,不再是守一座山、看一個園、收一張票,而是連結萬物的端口;不再是簡單的産品開發、景區管理,而是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2024年全國兩會,吳國平帶著“進一步豐富‘新老人’養老産品供給,滿足多元需求”“進一步加快人工智能在文旅行業中的應用”“支持無錫打造新時代人文經濟學實踐樣本城市”等建議赴京履職。“做好以文促産、文經融合、以文興業三篇文章,以文化賦能新質生産力,打造更多人文和經濟互動共生、融合發展的標誌性成果,為無錫建設新時代人文經濟學實踐樣本城市注入鮮活動力。”吳國平説。(新華日報 記者 魏琳 馬薇)

編輯:陳小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