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兼修 唱響新時代“太湖美” 2023年無錫治太取得“四個首次”
來源:無錫新傳媒  |  2024-03-19 10:01:43

  原標題:內外兼修,唱響新時代“太湖美” 去年無錫治太取得“四個首次”

  初春,泛舟貢湖,粼粼波光中候鳥成群結隊覓食,魚兒悠閒遨遊,太湖無錫水域煥發勃勃生機……

  “把整個無錫當作太湖一樣來呵護。”短短十余字,足以看出無錫對太湖的“偏愛”。面對太湖治理這一“國之大者”,無錫科學施策,久久為功。市委市政府連續九年召開“新春第一會”,聚焦乙太湖治理為標誌性工程的生態文明建設,勇擔治太主力軍的重大使命。2007年至今,無錫累計實施了7278個治太重點工程,市本級投入達1252億元。過去一年,更是在治太成效上取得“四個首次”:太湖無錫水域湖心區近年來首次實現年度Ⅲ類水質、2007年以來首次全年未出現異常水體、綜合營養狀態指數首次低於55、生態環境部首次將太湖水質評為“良好”等級,水質、藻情均創16年來最好水準。

  太湖“蝶變”,背後有何妙方?新時代人水和諧共生“太湖美”如何越唱越響?

內外兼修 唱響新時代“太湖美” 2023年無錫治太取得“四個首次”

  內源減負,16年來首次全年未出現異常水體

  本月初,每天可穩定清淤5000立方米的“太湖之星”在眾所期盼中駛入梅梁湖。這一生態清淤智慧化一體平臺船,以同步在船上實現淤泥壓濾固化的“新質生産力”揭開了科技治太的新篇章。

  據自主設計研發此種清淤神器的中交天津航道局項目負責人透露,“太湖之星”的疏浚濃度可達50%以上,也就是説,抽出的一立方米泥漿中,含泥量能佔到一半以上,整體疏浚效率是普通絞吸船的3倍。相比傳統清淤船,由3艘作業船組成的“太湖之星”全球首創智慧環保一體化裝備,在湖面上即可完成泥漿的脫水、輸送和無害化處理,將大大提升新一輪太湖生態清淤梅梁湖區工程效率,推動太湖水質持續向好、藻情不斷改善。

  “降低內源污染負荷,科學實施底泥清淤,不僅對改善太湖水環境、抑制富營養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遏制太湖湖泛災害的治本之策。”市水利局負責人介紹,2023年,太湖無錫水域2007年以來首次全年未出現異常水體,連續16年實現安全度夏,持續多年的太湖生態清淤發揮了關鍵作用。省新一輪太湖生態清淤實施方案明確2022年—2030年無錫需完成清淤3456萬立方米。據測算,這些清淤量完成後,相當於從太湖中提取了1.5萬噸總磷。

  破解湖區周邊難以找到淤泥堆場的困境,無錫持續探索。繼前幾年在宜興沿周鐵、新莊、丁蜀等太湖西岸打造800多畝的濕地群後,近日啟動的太湖清淤固淤濕地帶試點工程,將把梅梁湖裏清出的約20萬立方米淤泥固化,並在湖灣處構建起長約1.75公里、寬約100米的水下湖濱濕地帶。市水利局相關人士表示,此舉既可解決部分淤泥出路,又不佔用太湖防洪庫容,還能有效改善太湖水生態系統。“伴隨栽植的眾多水生植物展現綽約風姿,這條濕地帶將成為梅梁湖畔的網紅打卡地”。

內外兼修 唱響新時代“太湖美” 2023年無錫治太取得“四個首次”

  外源減量,2024年力爭新增多條Ⅱ類水河道

  據統計,太湖主要入湖河流佔入湖水資源總量的85%左右,入湖污染負荷量高達75%左右。從衛星雲圖上可以清晰看出,江蘇15條主要入湖河道有13條在無錫。“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湖內問題,功夫還要下在湖外。

  春日的梁溪河,水光瀲艷,魚翔淺底,鳥鳴枝頭。水位線附近,銅錢草、美人蕉、水竹等輕輕搖晃,河岸邊青草茵茵,綠樹掩映。家住溪北新村的孫老伯幾乎每天都會到河邊散步,許多不住在周邊的市民也會慕名前來打卡。“連梁溪河在內,無錫去年有4條主要入湖河道水質達到了Ⅱ類,2024年還要力爭繼續新增幾條Ⅱ類水。”市生態環境局太湖處處長羅清吉説。

  為摸清入湖河道“水污染家底”,前不久,無錫市選取宜興官瀆港河段開展沿河(湖)污染源排查整治示範試點工作。不到一週時間,排查人員綜合運用衛星遙感技術、無人機正射影像、AI智慧分析等科技手段,自動劃分出排查區域的工業、生活和農業污染源,同時也不再拘泥于傳統“以口溯源”的排污口排查方式,而是圍繞“廠界,鎮、村界,田界,養殖場(塘)界”等界線,直接找到各類污染源的關鍵控制節點,並作為排查首選對象,大大提高了問題發現效率。發現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雨污混接、生活污水直接入河、農田退水入河、居民生活污水散排、河堤種植菜地等。

  “我們將總結經驗,繼續優化方式方法,儘快形成沿河(湖)污染源排查工作規範,按照污染源問題制定‘一河一策’整改方案。”羅清吉表示,接下來還將對宜興3條Ⅱ級水質目標河道開展排查,堅決扼住污水入湖的“咽喉”。

內外兼修 唱響新時代“太湖美” 2023年無錫治太取得“四個首次”

  攻堅治本,連續三年治太投入超百億元

  回望十幾載高強度治理之路,太湖正不斷恢復“年輕態”。但水質持續改善的邊際效應逐漸凸顯,太湖治理進入攻堅治本、鞏固成效的關鍵階段。每一個“治太人”都深刻感受到:“這項工作只有逗號沒有句號”,唯有咬緊牙關、保持定力,“擼起袖子加油幹”,才能推動太湖水質藻情儘快實現全局性、標誌性改善。

  治太的雄心壯志從目標的制定上就能顯現出來。2024年,太湖湖體總磷平均濃度要力爭達到0.05mg/L,湖心區水質年均保持Ⅲ類,北部湖區力爭達到Ⅲ類,西部湖區水質持續改善。為高品質完成年度目標任務,2024年無錫市安排了116項太湖治理重點任務和204個工程項目,年度計劃投資連續第三年超百億,達到113.6億元。

  要讓水質一年更比一年好,必須使出“洪荒之力”。翻看治太工程清單,就如同打開了一張給太湖“療傷”的精準藥方:藍藻防控是“美容養顏”,河道清淤是“暢通血管”,涉磷企業整治是“腫瘤切除”,生態修復是“調理氣血”,結構調輕是“改變生活方式”。“太湖得的是‘慢性病’,宜採取‘中西醫結合’式療養,由內而外清除病灶,實現長治久清。”業內人士形象地指出。

  更多數字化技術被運用到太湖治理。據悉,“數字太湖”智慧感知平臺近期即將上線運行。該平臺能動態監測研判太湖無錫水域水質藻情,視情及時啟動調水引流、應急打撈、增氧曝氣、離岸圍擋等防控措施,紮實建設城市飲用水應急水源和儲備水源工程,努力實現更高水準“兩保兩提”,為太湖增添更多美麗色彩。(無錫新傳媒 記者 陳菁菁 周曉方)

編輯:高一芳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