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座有“看頭”的博物館之城
來源:新華日報  |  2024-04-25 09:27:46

  作為我國四大古都之一,南京擁有悠長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截至2022年底,備案在冊的博物館有70家,位居全國前列,堪稱“博物館之城”。2023年,南京共接待遊客2億多人次,全市博物館就接待了3448萬人次。4月23日,“文化中國行”主題宣傳報道調研行走進南京六朝博物館、南京市博物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和江寧織造博物館,感知古都金陵的千年文脈,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南京各博物館的創新發展之路。

  “六朝貴族的宴席上,開胃水果有龍眼、荔枝、柑橘,素菜有蓮藕、茭白、芡實,葷菜有金齏鱸魚、鴨卵子、肉炙、糟魚等,主食則有湯餅、蒸飯、鴨飯。六朝時南京人就喜歡吃鴨子,1500年前也沒有一隻鴨子能遊過長江。”六朝博物館內,展示青瓷槅、銅甗、陶耳杯等飲食器具的展櫃前,講解員顧子淳風趣的講解逗笑了觀眾,也讓觀眾對六朝飲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作為建造在建康宮城夯土墻遺跡上的博物館,六朝博物館是我國目前展示六朝文物最全面的遺址博物館,也是反映六朝文化最系統的專題博物館。“在南京市博物總館所轄7家博物館中,我館年紀最小,今年剛剛‘十周歲’。”六朝博物館副館長賀湘笑言,由於年輕,六朝博物館在社會教育、文旅融合、跨界合作等方面更考慮年輕觀眾的需求,更注重彰顯年輕人的活力。該博物館每年舉辦社教活動接近300場次,推出的各種不同主題、不同類別的社會教育課程多達19個。

  六朝人尚青,在六朝博物館,志願者被稱為“六朝青”,參與博物館志願工作的青少年則被稱為“小青蓮”文物守護者。節假日,展廳內每一件重點文物旁邊都有一位“小青蓮”值守,為觀眾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這是六朝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造型精美,氣韻生動,它的出土將我國釉下彩工藝出現的時間提前了近500年。”在“青瓷釉下彩羽人紋盤口壺”展櫃旁,“小青蓮”的精彩講解,讓觀眾感受到了六朝青瓷釉下彩工藝的精妙和神奇。

  如果説六朝博物館洋溢著青春活力,那麼,坐落于朝天宮的南京市博物館則散發著滄桑厚重的歷史氣息。“我們館珍藏著南京人頭骨化石、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鑲金托雲龍紋玉帶板等一批國寶文物,而我們所在的朝天宮建築群同樣也是極具價值的‘國保’建築。”南京市博物館館長吳闐説,新中國成立後,南京文保部門至少三次對朝天宮建築群進行修繕保護,使這組櫛風沐雨的古建築群“延年益壽”,風華長駐。

  “觀眾走進朝天宮‘德配天地’的牌坊式大門後,先欣賞體現儒家價值觀的禮制建築群朝天宮,然後走進新展廳,細品印證南京6000年文明史的歷代文物,解讀南京城市發展歷程。”吳闐表示,南京市博物館一直在考慮如何讓古建築和館藏文物産生巧妙聯繫。2024年是龍年,該館策劃推出了“中國龍——甲辰年賀歲展”,不僅展出館藏100余件龍題材文物及民俗展品,更鼓勵觀眾在觀展結束後去尋找古建築群中的“龍九子”等龍元素。在古建築中展開一番“尋龍記”,觀眾不但欣賞了“龍文物”,更獲得了不少中國古建築的冷知識。

  距朝天宮不遠的甘熙宅第則是南京現存最大的民居建築群。甘熙宅第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現存房屋162間、天井35個、水井32口。在這組“九十九間半”的深宅大院裏,同樣也坐落著一家博物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同時也是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在甘熙宅第,觀眾可以全景式欣賞277項南京市級以上非遺項目,深入了解南京剪紙、秦淮燈彩、南京雲錦、南京絨花等20項極具南京特色的非遺,面對面欣賞非遺傳承人的技藝展演。”該館副館長劉媛之對豐富多彩的南京非遺項目如數家珍。她説,甘熙宅第的“九十九間半”,為文物的展示和非遺傳承提供了足夠的空間。“每年都有1萬多名大中小學生走進甘家大院,跟著傳承人了解非遺,學習非遺。最多時,我們同時為500名學生開辦非遺課程。”

  古老的非遺技藝也不會僅僅“養在深閨”。劉媛之介紹,依託豐富的非遺項目資源,該館推出多種“非遺+文物”“非遺+紅色文化”“非遺+長江文化”非遺主題研學課程,並與30多所學校開展“非遺進校園”校本課程開發與教學,進行非遺活態傳承。20多名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走出甘熙宅第,為兩萬多名南京中小學生帶去精彩的非遺課程。

  南京是“世界文學之都”,很多南京的博物館也自帶濃濃的“文學范兒”。坐落于長江路的江寧織造博物館就是很多“紅迷”心中的嚮往之地。

  江寧織造博物館建於清代江寧織造署舊址之上。清代康熙、雍正年間,曹氏家族多人連續掌管江寧織造近60年。《紅樓夢》的作者、清代大文豪曹雪芹正是出自這一家族。江寧織造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晨介紹,作為一個世界級IP,《紅樓夢》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在國際上也擁有大量粉絲。“我們組建了一支外國志願者團隊,經常舉辦各種品讀《紅樓夢》的活動,為外國朋友打造多語言品讀《紅樓夢》、感悟《紅樓夢》的平臺。”在黃晨看來,該館的外籍“紅迷”志願者們已化身文化“擺渡人”,他們不僅在博物館裏,還在更廣闊的空間裏傳播紅樓文化,助力中國古典文學走向世界,讓更多人領略“世界文學之都”南京的無窮魅力。(新華日報 記者 于鋒)

編輯:高一芳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