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無錫宜興市立足“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服務民生”要求,在省內率先創新構建村(社區)“法律之家”,打通基層公共法律服務“末梢神經”,致力打造群眾“家門口”的公共法律服務窗口“宜興樣板”。
因地制宜,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以前諮詢法律問題要跑遠路去鎮上或者市裏,對於我們老年人來説確實很不方便,現在村裏有了‘法律之家’,隨時都能在家門口享受法律服務。”近日,家住芳橋街道金蘭村的居民徐洪新望著新投入的“法律之家”發出了如此感嘆。
金蘭村是典型的農業村,轄區內近400戶農戶將2780畝土地以承包權入股,村裏成立合作社統一經營過程中,因土地流轉、農田灌溉、秸稈焚燒、農具租賃等矛盾糾紛成為村內常見問題。“我們的‘法律之家’發揮指導作用,針對合作社經營期間的産品銷售、農機買賣、合同簽訂等方面做好法律保障,切實維護村民合法利益。”芳橋司法所所長李燕説。
要給村民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就必須多一些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問效於民的辦法和平臺。金蘭村“法律之家”為了與村民開展田間地頭協商議事時避開日曬雨淋,“田間議事亭”應勢而生。金蘭村村民委員會主任蔣仲良説,在亭裏,村法律顧問圍繞群租房整治、“散亂污”企業清理等工作,向老百姓普及相關法律法規,推動基層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在亭裏,民調主任、網格員們調紛止爭,實現法治與網格化管理的深度融合。
關口前移,及時有效化解矛盾糾紛
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升級版,高品質推進社會治理,是基層群眾關注的熱點。2022年以來,宜興市司法局因勢而為,以建設村(社區)“法律之家”為起點,在村(社區)最基層織密一張縱橫交錯的“解紛網”,實現群眾法律需求“一站式”解決。
2023年11月5日,新街街道謝橋社區一齣租戶不慎引發租住房屋火災,導致房屋及室內傢具損壞。事發後,房主要求租戶支付遠高於其原有物品價值的賠償,租戶自知理虧,卻也無法承受這樣不公平的索賠,向社區“法律之家”的“利民調解室”求助。
“我們‘法律之家’的‘利民調解室’是以社區黨總支書記、宜興市人大代表楊利民名字命名的。楊利民知曉房主為原謝橋社區老居民後,經常與其聊天,讓房主慢慢放下情緒,回歸到合理補償方向,並在司法所調解員幫助下,提出了調解的建議和方案。”新街司法所所長陸蓉蓉表示。
類似這樣化解糾紛的事例還有很多,宜興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探索出了很多好方法好經驗。截至目前,宜興市已在151個村(社區)建立“法律之家”工作站,打造“老兵”“家事”“紫砂”行業特色調解室17個,受理矛盾糾紛13000多件。
多元協作,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前不久,在丁蜀司法所和社區“法律之家”的組織下,困擾衛陶新村居民的公共車位私自安裝地鎖等“搶位大戰”、停車難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受到居民一致好評。
原來,衛陶新村是個開放式老舊小區,居民多次在網格群內反映小區車位不足,部分小區居民將公共車位安裝地鎖,將之公位私用,不少居民因為車位産生糾紛矛盾。
了解情況後,丁蜀司法所、社區法律顧問、“法律明白人”和居民代表等以“琰”法議事會為平臺,及時召開協商會議,向居民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相關規定,勸導車主依法停車、主動拆除地鎖,針對勸導無果的,會同綜合執法局的工作人員對地鎖進行了統一處理,實現了基層法律服務的“神經末梢”與城市治理的“基礎單元”相互融合、共同促進。
2024年以來,宜興加大構建集中一體化村居公共法律服務模式力度,持續鞏固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成果。截至2024年4月,全市“法律之家”開展援法議事300余次,解決土地流轉、種植灌溉等問題80余起。(文 張永明 王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