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進城系列”小説揚名文壇 魯獎作家陳倉南京西善話人生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4-05-16 12:16:06

  5月14日下午,南京市雨花臺區西善橋街道“在世界文學之都與文學大家面對面”系列活動第二十六回活動舉辦。以“文字是我的另一條命”為座右銘的上海作家陳倉進行主題為“房事、情事、家事——魯迅文學獎得主陳倉新長篇小説力作《浮生》分享”。本次活動由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李徽昭任學術主持。

以“進城系列”小説揚名文壇 魯獎作家陳倉南京西善話人生_fororder_圖片1

活動現場

  “與文學大家面對面”活動由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南京市雨花臺區西善橋街道辦事處、西善橋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主辦,西善橋街道影視文旅中心、南京止一堂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南京·初見知旅共同體承辦。

  陳倉,從陜西丹鳳縣的一個小山村走進城市的職業媒體人,業餘全文體寫作者。出版有“進城系列”小説集《麥子進城》《小豬進城》等8卷,長篇小説《止痛藥》《浮生》,小説集《地下三尺》《再見白素貞》,長篇散文《預言家》《動物憂傷》、散文集《月光不是光》,詩集《醒神》《的門》等20余部。散文集《月光不是光》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其作品還曾獲得《小説選刊》雙年獎、《廣州文藝》雙年獎、第三屆三毛散文獎、首屆陜西青年文學獎、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優秀作家貢獻獎等。有作品入選中文教材和外國高考試卷。

  除此之外,他還主持中國文化藝術名家“上海訪談”欄目,已經推出作家、戲劇家、藝術家200余人,執行主編“對話百家”系列叢書《文化酵母》《光的方向》等6卷。

  縱觀陳倉的各類文學作品,均以直指人心、催人淚下而見長,被譽為“把故鄉背在脊背上到處跑的人”。

  人生起點從苦難開始

  “我是一個見到太陽、遇到下雨同樣特別開心的人,因為我是一個特別熱愛生活的人,我認為只要活著,就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尤其今天我來到南京西善談文學人生、談善意善良,看到這麼多的文朋益友相聚在這裡,真的是美好和幸福的時刻!”陳倉的開場白,表述真摯,一下子拉近了與傾聽者的距離。

  陳倉的文學之路,好似一部勵志片,有歡樂、有悲情。

以“進城系列”小説揚名文壇 魯獎作家陳倉南京西善話人生_fororder_圖片2

陳倉開講

  他説:“我認為,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它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活出來的——想像也是‘活著’的範疇,是用我們的皮肉和思想熬出來的。我小時候生活在秦嶺山區一個叫塔爾坪的小山村,當時沒有通電、沒有電話、不通班車,村裏不足百人,基本上都是文盲,祖祖輩輩都沒有出過一個有學問的人,甚至沒有幾個人進過城。我七八歲的時候,母親就因病不幸去世。因為家裏窮,我念完五年級就輟學了,在家幫著父親幹農活,放牛、燒炭、砍柴,樣樣都幹。”

  在苦難的放大鏡下,他把知識改變命運的理想放大到了極致。

  “進城系列”是在寫自己

  “我長大以後重回小鎮,感慨萬千。當年所謂的頒獎殿堂其實就是3間破敗的土泥巴房子,當你走在地面上的時候,灰塵會不停地揚起。但是在我的心裏,它永遠是我人生的起點與盛典。我清晰地記得,學校獎勵了我6塊錢,我拿出其中3塊錢在鎮上買了一大袋大米帶回了家。那個年代,我們一年到頭只有大年三十才能吃上一頓大米飯。我父親看到這一大袋大米,問我是哪來的?我説用獎學金買的。父親愣住了,他萬萬沒有想到,讀書還能讀出錢來,從此,父親轉變了思想,義無反顧地支持我上學了。”陳倉説。

  陳倉講述:“從某種程度上講,‘進城系列’實際是在寫我自己的生活,因為我的根在鄉村。在座的各位年輕人,包括我在內,可能現在都不是種地的人,是吧?但是我們試著想一下,不管你是什麼身份,無論你吃的穿的用的,包括我們的飛機大炮,包括我們現在讀的書,包括我們所住的房子,包括所有風花雪月的東西,包括所有的神和神話,包括我們每一個人,沒有一樣是從空中掉下來的,都是從土地裏繁衍生息出來的。所以説在這個世界上,都有一片屬於你的土地,總有人在為你辛勤地耕耘著這塊土地。我的散文集《月光不是光》,寫出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命運。”

以“進城系列”小説揚名文壇 魯獎作家陳倉南京西善話人生_fororder_圖片3

學術主持李徽昭

  陳倉“進城系列”小説,能夠窺見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之間的衝突與隔閡:農村以及農民,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似乎始終處於一種被裹挾的尷尬狀態。對此,陳倉認為,鄉土文明是中華文明的基礎,是傳統文化的根本。但是,現在是一個大移民時代,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涌進了城市,這樣的鄉村是無法寄託鄉愁的,是難以安放我們的靈魂的。現在國家倡導新農村建設,這是鄉村振興的良方。

  《浮生》是“時代的百科全書”

  36萬字的長篇小説《浮生》,兩個月前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編輯的推薦語為“普通人遷徙流變的生活信史,年輕人紮根城市的勇勵之作為”。

  《浮生》以媒體大變革為背景,以年輕人買房安家為主線,以充滿詩意的故事和濃郁的都市生活氣息,描寫了一群底層年輕人自強不息的人物形象。

  陳倉感嘆:“中國人望向房子的表情有多複雜,現代之城就有多焦慮。”

  記者陳小元和護士胥小曼,是一對從農村來到上海闖蕩的戀人。他們決心在“魔都”買房安家,但是耗盡了幾代人的血汗,仍然留下一個無底洞,壓得他們喘不過氣直不腰,起此起彼伏的情感糾葛和明爭暗鬥的漩渦。終於入住新家後,房子又存在漏水等嚴重的品質問題,陳小元開始了“新家保衛戰”,經受住了金錢、美色、職位等各種各樣的誘惑;胥小曼遭受各種打擊,依然保持著樂觀的心態⋯⋯

  小説所描寫的主題看上去並非什麼大事,然而正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瑣事卻正在深刻影響著一代人的命運,“牽引著年輕人是否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追夢人生,關係到一個家庭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安寧、幸福和未來。”

以“進城系列”小説揚名文壇 魯獎作家陳倉南京西善話人生_fororder_圖片4

活動留影

  所以説,陳倉的作品看似是寫人文情懷,其實是想寫不同的文化,寫文化屬性下邊的人心和人性,揭示事物的本質和社會發展規律。

  《浮生》被評論界稱為“時代的百科全書”,在廣泛地反映社會生活,多方面地描寫人物性格的同時,採用比較複雜的情節和結構精準地演繹小説描寫年代的推進過程。

  陳倉一直有這樣一種觀點,就是小説、散文,包括詩歌、戲劇這種文體,是文學專業的人從文學專業的視角給它分類的,就像切蛋糕一樣要把它切碎。實際上,優秀的作家是那種擅長回到生命原點進行創作和不受文體束縛的人。其表達能夠跟這個時代去發生共振碰撞,這樣的文字才是有力量、有影響力的。(文/圖 梁平 范素麗)

編輯:高一芳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