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5個全國重點實驗室落戶六合——智匯“創新港”打開南京北大門新發展空間
6月29日,第二屆航空航天創新賦能新質生産力發展大會暨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會在南京市六合區舉行。繼首屆大會兩個全國重點實驗室落戶後,又有直升機動力學、先進成形技術與裝備、宇航空間機構3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簽約,多個省部級創新平臺、校企聯合實驗室及産業化項目落地。
曾經最缺高校的南京“北大門”,如今正吸引高校院所齊聚。以六合産業科技創新港為承載地,大批重大創新平臺、校地企合作項目和産業園區之所以頻頻落子,其背後是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的融合聚變,是“大學+産業+園區”融合發展模式帶來的創新突破。
六合産業科技創新港起步于2021年,作為其重大佈局之一的南航國際創新港,由六合區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合作共建,一期規劃佔地面積418畝,被列入南京市重大項目,已封頂5棟單體建築。作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校四區一港”的重要一極,南航國際創新港致力於建成國家級創新平臺、南京先進製造科教和科技創新高地,成為長三角乃至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速集聚優質創新資源,形成示範引領效應。2023年,航空航天結構力學及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複雜産品智慧製造系統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落戶,實現了當地“國重”零的突破。
頂尖實驗室帶動創新資源快速集聚。六合與南航合作成立創新港運營機構——南京長江工業技術研究院,先後落地綠色智慧製造技術與裝備研究所、機器人智慧製造技術與裝備研究所等8支創新團隊,集聚院士、333人才、博士等各類創新人才150余人,引進培育人才和産業化項目42個,孵化科創企業11家,一批産業化項目從科幻走向現實:由金剛石打造的晶片散熱“神器”,以低成本、高效率解決“卡脖子”難題;無人機用於精密儀器、重要文件材料低空運輸;高精度機器人、柔性檢測裝備被應用於C919大飛機等國家重大裝備;天地一體頻譜智慧感知技術與裝備,為水庫大壩、大型活動保駕護航……
大型央企、行業骨幹企業也接踵而至。3年來,航天科工、航天科技等央企集團以及六合本地的國軒新能源、利德東方等企業,與南航合作先後成立8個校企聯合實驗室。一批高校科技成果從“書架”走上“生産線”,南京瑞為新材料科技等企業年營收達千萬元、獲數千萬元融資。部分航空航天産業關聯項目落地後,與附近的數控機床産業園企業形成良性互動,達成供需對接。由無到有的實驗室集群,讓當地産業有了強有力的“外腦”,為六合先進製造業創新提質提供了智力支撐。
2024年這場“航空航天”大會上,校地企合作規模和水準再次升級。除了3個“國重”,江蘇省高性能構件鐳射增材製造工程研究中心、航空發動機熱環境與熱結構工信部重點實驗室等4個省部級創新平臺同步簽約落戶。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國際創新港分中心、工信部産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航空航天高端裝備製造概念驗證中心、國家知識産權示範高校航空航天知識産權運營中心及南航校友科教産教融合發展中心等5個重大平臺揭牌。作為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的航空航天産業園迎來擴容,佔地1500畝的二期項目規劃方案發佈,將聚焦低空經濟建設産業配套載體,打造産業集群。
3年積累發展,六合産業科技創新港已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礦業大學、鄭州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等高校達成深度合作。南航國際創新港一期、六合智創城等近150萬平方米的科創載體加快出新,一個個園區樓宇拔地而起,沿501省道形成“一港兩城六片區”空間格局,一條全新的“501科創産業帶”雛形已現。
智匯創新港,融合校地企,南京“北大門”打開新發展空間。六合區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關於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部署要求,該區將以六合産業科技創新港建設為牽引,不斷加強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將“大學+産業+園區”的融合發展路子走深走實,打造南京綠色生産力特色區,服務支撐全省打造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陣地、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産業科技創新中心。(新華日報 記者 李凱)